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078757
大小:152.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2
《再迈一步,实现教学设计效益的最大化[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再迈一步,实现教学设计效益的最大化再迈一步,实现教学设计效益的最大化再迈一步,实现教学设计效益的最大化再迈一步,实现教学设计效益的最大化江苏南通市城中小学(226001) 周 颖[摘 要]目前的语文课堂,很多精彩的教学环节未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价值。这是因为教师缺少向前再迈一步的勇气和智慧,以至让最佳的教学契机从身边溜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深入内蕴,让归类不再拘于表层的感知;要整合联系,让类比不再拘于信息的提炼;理性洞察,让补白不再拘于表达的历练,从而实现教学设计效益的最大化。[关键词]教学
2、设计 最优化 效益[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1-036阅读教学中精彩的教学设计,往往体现执教者对文本的精准解读和对教学目标的准确把握。但是,很多精彩的环节却未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价值。这是因为缺少向前再迈一步的勇气和智慧,以至让最佳的教学契机从身边溜走。笔者以《一路花香》的教学为例,谈谈怎样使得自己教学设计实现效益的最大化。一、深入内蕴,让归类不再拘于表层的感知课文中出现了两个与水有关的近义词:“渗”与“漏”。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
3、师让学生找出这两个词语,并顺势将其归为一组近义词,这一环节的教学就宣告结束。其实,这样教学只停留于文本语言的表层,学生对这一组词语的共性含义以及细微的差别,并没有真正地体悟。教师可以为学生出示两张图片:一幅是家庭屋面的渗水图,一幅是钢桶表面的漏水图,引导学生在观察比照中意识到:“渗”水量相对较小,流动的速度也比较慢;而“漏”水量则相对较大,水流的速度也非常快。这样就将学生的关注力聚焦在文本的内涵上,并渗透体悟语言的策略,即依托形象的图形理解生硬的文字。经历如此教学,学生不仅仅识记了字形,并与具体可感的
4、画面形成了联系,为学生辨析两者之间的细微差别奠定了基础。二、整合联系,让类比不再拘于信息的提炼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两种水罐的不同,清晰地梳理文本的内容,教师出示表格,分别从受损程度、装水情况、内在态度进行对比辨析。如果教学仅仅停留在对文本信息的提取,那这一步教学最大的价值并没有得到充分地体现,完全可以再迈一步。(一)学生口头表达理解线索首先,学生依托表格,对文本开头的内容进行横向描述:挑水工有一个完好无损的水罐,一个有裂缝的水罐……对比提取的信息,成为学生转述文本,历练口头表达的凭借和载体。其
5、次,在横向描述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领学生根据填好的表格,进行创造性描述:挑水工那只完好无损的水罐,能装满满的水,为此他感到很骄傲……如此表述历练,让这一步深入文本。提炼对比的环节不仅成为理解文本的突破口,更成为学生口语表达的平台,实现教学设计效益的最大化。(二)学生深入探究的依托在对比中,学生对好水罐“骄傲”一词的理解常常会指向贬义,这似乎对能够胜任运水任务的好水罐有失公允。因此,在学生对比完成之后,不妨引领学生就此再迈一步,深入探究此处“骄傲”的深意。于是,教师引领学生再次从刚才找到两者不同点出发,
6、思考:文中的好水罐凭什么可以“骄傲”?学生在辨析中得出:好水罐完好无损,外表符合一个真正水罐的样子;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只水罐,它出色地完成了自己应有的使命,每次都能装好满满的水。据此,教师再次引导:这样一个能够完成自己任务的水罐,值得骄傲吗?学生略有所思,不一会便有新的认识。有了信息的提取,学生对两个水罐的形象有了深入感知与体验;接着,教师引领学生重新审视文本,让之前的提炼对比这一教学设计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彰显,实现了对文本多元而准确的解读。三、理性洞察,让补白不再拘于表达的历练在教学“破水罐再次向挑水工
7、道歉”这一内容时,很多教师都会想到引领学生进行补白式随文练笔:如果破水罐道歉的话,会对挑水工说些什么呢?这样的练习不仅充分开启了学生的联想意识,有效补充了课文中的留白,更为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搭建了有效的平台。可遗憾的是,很多教师在学生写作交流之后,就草草结束了这一环节的教学,致使效益未能实现最大化。笔者在教学此处时,针对学生的补白进行了这样的引导:“你们发现了吗?破水罐的第二次道歉,其实意思与第一次并没有多大的区别。为什么会这样呢?”学生联系上下文不难发现,尽管挑水工已经有所引导与提示,但此时的破水罐
8、并没有能够洞察挑水工的意思,文中的“再次”一词决定了这次道歉应该与第一次无异。就此,教师顺势引导:“现在你们应该知道作者为什么要在此处设置留白,不直接写出破水罐道歉的内容了吧——是为了避免重复,这样文章才显得简洁。”纵观这一环节的教学,教师引领学生补充留白,并没有止步于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而是在最后交流中将学生的思维从感性引向理性,洞察作者写作中蕴藏的深刻智慧和技巧。总而言之,对阅读教学中每一步设计,都不要急于收手,而要结合具体教学实际,尝试再向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