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073925
大小:5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2
《不同养殖模式及存栏规模牛场奶牛生产性能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不同养殖模式及存栏规模牛场奶牛生产性能分析 :对山东省86家奶牛群体改良(DHI)参测牛场的生产性能数据进行了综合统计,采用最小二乘分析法探究了养殖模式(规模化牧场和小区)及饲养规模对牛只生产性能是否存在影响,同时比较了近年来不同规模奶牛场生产性能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山东省DHI参测奶牛场以规模化牧场为主,牧场的存栏规模以300~600头最多,其次为300头以下、600~1000头、1000头以上。不同养殖模式和养殖规模牛场之间在各项生产性能指标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牧场养殖模式下牛
2、群平均胎次、生奶产量和质量水平显著高于小区模式;不同养殖规模牛场生产性能比较显示,日产奶量、校正奶量和305天奶量均以300头以下牛场为最高(P<0.05),乳脂率以1000头以上牛场为最高(P<0.05),乳蛋白率以600~1000头存栏规模的牛场最高(P<0.05)。从近7年校正奶量变化情况看,存栏600~1000头的奶牛场校正奶量上升趋势最为明显。关键词:奶牛,养殖模式;养殖规模;奶牛群体改良(DHI):S823.9+1文献标识号:A:1001-4942(2013)02-001
3、5-04已有研究表明,养殖模式对奶牛产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1],研究人员也一直在探讨适合不同地区发展形式的奶牛养殖模式[2]。周鑫宇等(2010)[3]对我国奶业目前存在的三种主体养殖模式的优劣势进行了分析比较,认为适度规模化、标准化奶牛养殖模式应是我国奶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同一养殖模式下牛群规模结构的变化,反应了牛场的管理水平,也影响了奶牛的生产水平。表面看来,奶牛场养殖规模与奶牛生产性能、牛群经济效益没有必然联系,然而,通过养殖规模映射出的牛场的组织效率和技术结构因素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奶牛的生产水
4、平和牛群效益[4]。通过奶牛群体改良(DHI)测定了解牛只生产水平和牛群繁殖状况,有针对性地改进牛场养殖模式,调整饲养规模,对指导奶牛生产和育种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奶牛业的发展与地区资源特点关系密切,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在对牛只基础资料、生产性能、繁殖配种等信息进行准确记录的基础上,结合生奶质量检测结果,对山东省不同类型奶牛场的牛只生产性能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为当地奶牛生产的宏观管理提供依据。1材料与方法1.1数据收集及分组研究收集了山东省86家奶牛场2006~2012年的生产性能数据,包括平均胎次、日
5、产奶量、乳脂率、乳蛋白率、体细胞数、细胞分、校正奶量和305天奶量。根据养殖模式,将牛场分为规模化牧场和小区两组。将牧场按存栏规模分为4组:300头以下、300~600头、600~1000头和1000头以上。1.2统计方法差异显著性分析采用SAS8.2中PROCGLM过程的LSMEANS程序计算。最小二乘分析的数学模型为:yijk=μ+ai+bj+eijk式中yijk是胎次、日产奶量、乳脂率、乳蛋白率、体细胞数、细胞分、校正奶量和305天奶量的观察值;μ是群体均值,ai是养殖模式第i水平的
6、处理效应,bj是存栏规模第j水平的处理效应,eijk是随机误差。差异显著性水平为P<0.05。2结果与分析2.1不同养殖模式奶牛生产性能的差异性分析所调研的86家奶牛场中,73家是规模化牧场,13家是养殖小区,各性能指标比较结果见表1。由于所调研牛场均为参加DHI测定牛场,而DHI技术的应用对牛只系谱档案有严格的要求,大部分的养殖小区系谱档案和生产记录不规范,因此参测牛场以规模化牧场为主,养殖散户不在研究范围之内。综合比较规模化牧场与养殖小区奶牛生产性能(表1),所有牛场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即是牛
7、群平均胎次低。计算86家奶牛场的胎次分布范围为1.2~3.5。一般为了保持牛群较高的产奶潜力和持续力,平均胎次为3.0~3.5比较合理。分析引起平均胎次低的原因:一是个别为新建牛场,引入牛只多为青年牛;二是大部分牛场牛只利用年限短,淘汰率高。奶牛日产奶量在两种养殖模式下差异不显著,而牧场养殖模式下奶牛的校正奶量、305天奶量、乳脂率和乳蛋白率均显著高于养殖小区。体细胞数比较结果显示,牧场体细胞数高,而体细胞分却偏低,查找原因发现个别牛只体细胞数过高导致整体平均体细胞数上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