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055319
大小:68.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2
《替米沙坦联合尿毒清治疗早期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疗效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替米沙坦联合尿毒清治疗早期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疗效观察庞丹丹欧伟宁陈庆李嘉雯李保俊(玉林市第二人民医院肾内科广丙玉林537000)【摘要】目的:观察替米沙坦联合尿毒清治疗慢性肾功能袞竭的疗效。方法:将80例CRF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给予替米沙坦和尿毒清治疗;对照组给予替米沙坦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24h尿蛋白排泄率、血脂、肾功能、血钾等指标的变化。结果:2组患者的肾功能、24h尿蛋白排泄率和血脂均有明显改善,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替米沙坦联合尿毒清能够有效降低早期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
2、的尿蛋白水平,纠正患者的血脂代谢紊乱,延缓慢性肾功能袞竭的进展。【关键词】慢性肾功能衰竭;替米沙坦;尿毒清【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5)07-0178-02笔者釆用替米沙坦联合尿毒清治疗慢性肾功能袞竭,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早期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均符合2003年全国肾脏病诊断与治疗及疗效标准专题讨论纪要的诊断标准[1]。治疗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23〜65
3、岁,平均55岁;病程45〜125d;血清肌酐(216.5±22.1)umol/L;原发病因:慢性肾炎12例,糖尿病肾病8例,高血压肾病10例,慢性间质性肾炎6例,多囊肾4例。对照组40例,男20例,女20例,年龄25〜68岁,平均57岁;病程45〜130d;血清肌酐(215.7±21.3)umol/L,原发病因:慢性肾炎14例,糖尿病肾病6例,高血压肾病12例,慢性间质性肾炎5例,多囊肾3例。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原发病、肾功能损害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1.2治疗
4、方法对照组除治疗原发病外,予替米沙tt片80mg,每日1次。同吋采取相应的对症治疗,如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控制感染、降糖等。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尿毒清颗粒,每次I包,每日3次,2组均治疗3个月;治疗前后分别测定24h尿蛋白排泄率、血脂、肾功能、血钟、血浆白蛋白的变化。1.3统计学方法采用PEMS3.1统计软件包,所冇计量数值均用均数&plUSmn;标准差(x-±s)表示,取P<0.05为差异宵统计学意义。1.结果2.1两组治疗前后各检测指标变化见表1、表2。2.讨论慢性肾功能衰竭,是指各种
5、原因造成的慢性进行性肾实质损害,致使肾脏明显蒌缩,不能维持其基本功能,临床出现以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全身各系统受累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CRF以肾小球硬化、肾间质纤维化的不断进展为特点,末期的治疗是血液浄化及肾移植,给社会及家庭带来严重的负扪。因此,如何减慢CRF发展至终末期肾衰竭的进程冇重人的社会及经济效益。肾脏疾病的慢性化和肾功能进行性减退的机制复杂,尚未阐明,但某些因素的冇害作用是肯定的。近十余年来研究认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肾脏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在慢性肾小球硬化、肾间质纤维化
6、的形成及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2]。替米沙坦是一种特异性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它能替代血管紧张素II与ATI受体亚型高亲和性结合,该结合作用持久。尿毒清颗粒剂由黄芪、党参、首乌、生大黄、获冬、车前草、姜半夏、白术、甘草、柴胡、菊花、川穹、丹参组成;研究证实,人黄可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和成纤维细胞增殖,具冇降低血脂和BUN的作用,可减少蛋白尿,促进蛋白合成,延缓CRF进展等[3]。研究发现川芎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抗纤维化等作用[5】,能较好地改善血瘀的病理状态。本组资料显示,替米沙坦联合尿毒清颗粒在治疗CRF中效
7、果显著,能显著降低尿蛋白量,改善患者肾功能及血脂异常,纠正肾脏血液动力学的异常,增加肾脏微循环的灌注,能显著改善慢性肾衰患者的临床症状,具奋保护肾功能,延缓肾衰竭的作用。【参考文献】[1】叶任高,陈裕盛,方敬爱.肾脏病诊断与治疗及疗效标准专题讨论纪要.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3,4,(6),355-357.[2】杨长卫,李向荣,邓永盛,等.C反应蛋白与急性冠脉综合症⑴.心血管病学进展,2007,26(5):781-785.[3】杨俊伟,黎磊石.大黄延缓慢性肾衰竭进展的实验研宄[儿中华肾脏病杂志,1993,9(2):65-
8、68.[4】陈瑛,金海.峰尿毒清对慢性肾衰竭患者脂质代谢紊乱的影响[儿吋珍国医国药,2006,17(11):2201.[5】文富,李荥亨.川芎嗪延缓肾损害的实验及临床研究现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7(5):31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