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模型对区域经济合作伙伴贸易潜力的测度

引力模型对区域经济合作伙伴贸易潜力的测度

ID:24003342

大小:51.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2

引力模型对区域经济合作伙伴贸易潜力的测度_第1页
引力模型对区域经济合作伙伴贸易潜力的测度_第2页
引力模型对区域经济合作伙伴贸易潜力的测度_第3页
引力模型对区域经济合作伙伴贸易潜力的测度_第4页
资源描述:

《引力模型对区域经济合作伙伴贸易潜力的测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引力模型对区域经济合作伙伴贸易潜力的测度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多边贸易谈判日益陷入停滞状态,各国转而将主要精力投入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在国际领域对市场、能源、技术、资金等资源的争夺。本文旨在通过对主要贸易伙伴与中国贸易潜力值大小的测度,具体解决应该和什么样的伙伴建立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以及面对不同的合作伙伴关注点有何不同等问题。关键词:引力模型区域经济一体化贸易潜力测度一、模型构建引力模型最初是地理学家、社会学家与经济学家为了解释与预测人类在地理空间上的经济、社会活动的相互影响与作用方式,基于经典力学中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建立起来的一种理论假说。基于这一理论,一些经济学

2、家开始将该模型引入自己的研究领域,而最早将引力模型应用到国际贸易领域的是丁伯根(1962)和波诺恩(1963),其基本模型为:Yij=A(GiGj)/Dij(1)其中,Yij为双边贸易量,即两个国家或地区间进出口额之和;Gi为i国GDP;Gj为j国GDP;Dij为两国间距离;A为比例常数。贸易引力模型被提出后,经济学家根据研究对象在经济领域的新变化,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不断引入新的解释变量。新变量主要分为影响贸易额的内生变量和虚拟变量两类,前者如经济体人口规模等、后者如经济体间是否签署了区域贸易安排(RTA)等。其中比较经典的包括关注产品互补性的赫尔普曼(1987)和迪尔多

3、夫(1995)模型、考虑是否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Chan-Hyun(2001)模型、以及考虑贸易国是否有陆地相连的弗兰克尔(1997)模型等。为考察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潜力,本文采用黄卫平等(2009)对贸易引力模型的扩展方法,在原有的GDP、空间距离(D)这两个解释变量的基础上引入国土面积(A)、人口数量(P)和区域贸易安排(RTA)作为解释变量。引入国土面积是考虑将其作为空间距离在国内的延伸,以检验贸易伙伴国家空间距离的大小是否会对中国与其贸易额产生显著影响。引入人口因素是考虑在不产生多重共线性的前提下考察贸易伙伴消费需求规模对中国与其贸易量的影响。引入区域贸

4、易安排是为了分析中国与上述贸易伙伴已有RTA对双边贸易量的影响。理论上讲,GDP、人口数量和RTA这三个变量对双边贸易量的影响应该为积极的,故其系数取正值;而国土面积和空间距离则与其相反,应取负值。最终,经扩展的贸易引力模型表达如下:lnYci=β0+β1ln(GcGi)+β2lnDci+β3lnPi+β4lnAci+β5(RTA)+μci(2)其中,Yci代表中国与潜在一体化贸易伙伴i国间的贸易额;Gc为中国GDP;Gi为i国GDP;Dci为中国与i国间距离;Pi为i国总人口;Ai为i国总面积;RTA为虚

5、拟变量,存在则赋值1,否则为0;μci为随机差。二、样本与数据基于天然贸易伙伴的假设,本文认为中国最应该从现有主要贸易伙伴间选择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伙伴。由此本文测算了20072011年中国与前60位贸易伙伴的贸易额占中国当年总贸易额的比例,结果分别为92.2%、91.9%、91.4%、91.6%和91.5%,可见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关系能够代表中国整体的贸易情况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本文综合20072011年中国前60名贸易伙伴的情况,以备选国家或地区是否曾至少两次位列中国60大贸易伙伴为条件,基于数据的可得性,在不影响整体预测结果的前提下,最终筛选出59个国家和

6、地区作为样本。2010年中国与这59个贸易伙伴的进出口额占中国当年总进出口额的85.8%,基本反映了我国对外贸易的总体状况。数据方面,本文拟采用2010年中国与这59个贸易伙伴的贸易截面数据作为实证检验的样本数据。其中,中国和这59个贸易伙伴的贸易额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数据库;中国与上述贸易伙伴2010年的GDP、人口数量、国土面积等数据来自世界银行数据库;中国与上述贸易国间距离通过地理软件GoogleEarth测量得到。中国对外签署区域贸易安排情况源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X站公布资料。三、实证检验本文选取2010年中国与上述59个最重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截面数据作为

7、实证检验的样本数据,通过计量软件EvieeofTradebetdash;100.[2]Helpman,E.ImperfectpetitionandInternationalTrade:EvidencefromfourteenIndustrialCountries[J].JournalofJapaneseandInternationalEconomy,MITPress,Cambridge,MA,1987:6281.[3]Deardorff,V.Alan.DeterminantsofBilateralTrade:DoesGravi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