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001878
大小:54.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2
《勿使阅读成为写作的附庸》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勿使阅读成为写作的附庸 勿使阅读成为写作的附庸 邱静芳 摘要:真正的阅读一定有思维与情感的参与,阅读与写作是学习者需要掌握的两项重要的技巧,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赖但又相对独立。将阅读作为写作的附庸,以传授写作知识为主要内容,把提高写作能力作为教学旨归的“读写结合”教学法应该被摒弃。阅读课应该注重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提供阅读方法的指导,讲授阅读学知识。让阅读完成阅读自身的真正使命。 关键词:阅读;写作;读与写 因为福建作文满分70分,师生都非常重视写作训练,但有点矫枉过正,几乎所有的阅读都在围绕写作进行。笔者认为
2、,应该还“阅读”以自由,不该让阅读成为写作的附庸。 一、究竟什么是“读”什么是“写” 阅读研究理论认为:阅读过程是一个非常活跃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读者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不停地对视觉信息进行解码、加工和处理,而且它是一种有创造意义的行为。写作是一个用语言表达自己思想的复杂过程,是一种用书面语言传递信息的交际能力。“阅读是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简单一些说,没有思维与情感参与的阅读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真正
3、意义上的阅读一定是创造性阅读,或者让你轻松愉悦,或者让你怅然若失,或者让你会心一笑,或者让你掩卷遐思。哲学家费尔巴哈说过:“情感只能为情感所了解。”真正的阅读一定会激荡读者的内心。这就是我所理解的读书之“用”。 写作,是让世界了解你的一个渠道,大部分的写作教学所教授出来的写作,都是“反写作”的,是违背写作精神的,没有灵性的教条写作。真正意义上的写作是心灵写作。倘若说,读书对写作有帮助的话,我想,那是因为读书关乎心灵成长,而心灵成长又促进了心灵写作。 二、读与写究竟是什么关系 弗郎西斯·培根(1561-1626)有这样一句名言:
4、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写作使人准确(Readingmakesafullman,conferenceareadyman,andan)。这么说,可见“读”也好,“写”也好,各有各的好处,没有主次之分、轻重之别,阅读与写作应该并重。 我国的传统经验是“读写结合”。例如,把作文和阅读联系起来,让阅读为写作服务。大家普遍认为,书读得越多,积累的材料就越多,写作就有了内容和功底,而且大部分作家都阅读了大量的书。 阅读对写作的影响、作用吸引了不少研究者的注意力,司托茨基(Stotsky)在对阅读和写作关系做了大量调查后得出了如下结论:阅读经
5、验似乎始终与写作能力有关系,或者说始终影响着写作能力。有关阅读对写作影响的研究成果使教育者们坚信大量阅读能提高写作,要把写作教学结合到阅读教学当中去。 既然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基础,阅读可以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写作能力,写作又可带动阅读,二者关系的确十分密切。那么,语文教学改革中多有“读写结合”相关的课题研究也就不奇怪了。但,我们一定要明确,阅读与写作是学习者需要掌握的两项重要的技巧,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赖但又相对独立。那种将阅读作为写作的附庸,以传授写作知识为主要内容,把提高写作能力作为教学旨归的读写结合教学法是应该摒弃的。 三、让
6、“阅读”成其为“阅读” 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章熊认为,由于东方式的哲理思维和长期科举取士的影响,我国在阅读方面的传统经验有两个值得注意的特点,一是注意文意本体的追求,另一个是把阅读当作揣摩如何谋篇布局的手段。他认为传统阅读经验的短处是:有时陷于寻章摘句,过于追求微言大义,有时则把大部分注意力集中在篇章方面而使阅读成为写作的附庸。 当然,也有老师会担心,如果主张“勿使阅读成为写作的附庸”,那会导致: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过分追求学生“个性化”的“发现”与“生成”,使学生的阅读缺乏“文本”意识和“语境”意识,不能正确地、深刻地解构文本;
7、在写作能力培养上,学生缺乏把阅读素材和习得素材转化为写作内容的能力,缺乏活生生的写作“形式”依托和个性化的言语表述能力。难道,将阅读成为写作的附庸之后,学生就能通过示范性的文章找到写作的“形式”依托?就能提高个性化的言语表述能力? 阅读与写作是两种不同的能力,早在20世纪30年代,叶圣陶就把这两种能力分开,把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规定为要让大多数学生能“读”会“写”。虽说在阅读中也许能找到写作的示范,但这不能成为让阅读成为写作附庸的理由。 阅读课就应该上成阅读课,应该注重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提供阅读方法的指导,讲授阅读学知识。但是,
8、我们在阅读课堂上传授说明方法、描写手法、写作特色、表达技巧等太多的写作学知识,而少有阅读学知识。关于阅读知识,李维鼎先生这方面有独到的研究,他构建了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