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960370
大小:50.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2
《动静相宜 相得益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动静相宜相得益彰(陕西省灞桥教师进修学校陕西西安710038) :为了贯彻新课改理念,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实现学习由被动向主动转化,很多政治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很多让学生“动”起来的有效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也有了较大提高。但总体效果不堪设想,笔者认为要构建有效政治课堂,最好的做法就是要做到“动静相宜”。 关键词:动静;政治课;积极性” :G423:B:1672-1578(2012)05-0031-01 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任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第六》),十七世纪的
2、相互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家王夫之(公元1619年-公元1692年)认为:“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偏动,动不舍静”。两位古代智者不约而同的阐述了“动”与“静”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在课堂上正确有效的运用这一辩证关系,调控好课堂上的“动”与“静”的适时运用,对于提高课堂效率,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思维,调控课堂教学有着极好的作用。 陕西师大张熊飞教授的诱思探究教学法中强调训练的基本方法为“动手做,动眼看,动耳听,动口议,动情读,动笔写,动脑思”,我认为,尽管这些方法都着重了一个“动”字,但这些方法也体现了“静”也即“
3、动”与“静”的辩证关系。我们知道,从哲学上来讲,"静"是相对的,"动"是永恒的。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以“动”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教学手段,通过"动"来调动和促进"静",使学生在"静"中学得知识,使他们的思维得到升华。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什么是“静”呢?笔者认为,在这个训练过程中,“动脑思”是“静”的根本表现,且"动脑思"是这个过程核心。“思”为静,静生动,反之,动也生静。静为动而积蓄飞跃的能量,动则借静产生飞跃,实现既定目标。而静生慧,生慧则思路开阔,效率提高。这样,通过教师动静结合的课堂调控,就使得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一个良性的轨迹
4、中循环。 1.让学生“动”起来 1.1兴趣——启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存在,是一个人求知的起点,是创造精神的原动力。学生在有兴趣的情况下,对学习的注意力最为集中,同时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最容易接受新知识。此时思维活跃敏捷,也易接受思维方法的训练,有助于能力的提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结合并利用知识点的学习,创设激情问题,促使学生创新思维真正"动"起来。激情手段可多种多样,以知激情,以新激情,以奇激情,也可以动激情,以疑激情,以趣激情,直观激情,争辩激情等,可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采用不同方法,不拘一格
5、。 1.2讨论——互动。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激情,打开了思维的大门,学生的思维便如脱缰的野马,纵横驰骋。继而转入讨论交流环,就能形成互动关系,展示挖掘学生创新潜能。讨论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根据教学目标,畅谈自己的看法和设想,发现提出新问题,师生间、生生间互相交流评价,交流中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造能力。 1.3点拨——促动。“点拨--促动”是指学生在积极学习、认真思考、热烈讨论中,思维遇到障碍和矛盾,教师要及时的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搭设思维跳板,帮助学生开拓思路,突破难点,活跃思维,并在更高层次上继续创新发现,讨论互动
6、,进一步发展学生创新能力。教师在点拨中语言要简明含蓄,有启发性,有回味,有利于学生再度创新。讨论互动再更高层次上展开,学生潜能进一步被展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发展提高。 2.“动”、“静”两相宜 在动静结合调控过程中,作为老师必须对学生有全方位的了解,对学生的思想状况作出准确的判断和分析,调动学生的主观因素使他们积极参加到教学过程中来。教学中教师要以生动有趣的语言,准确翔实的材料,辅以表情、眼神、体态语等加强调控效果。对于参与教学过程的学生进行适时的肯定和表扬。还应及时注意对课堂情境的组织协调,运用各种方式,以动的或静的方式(
7、如:眼神,不动声色的委婉言语等)来调控生生、师生间的交流和关系。课堂调控还需要教师抓住特定情境、形象、材料,瞻前顾后,注意眼前教学过程,也要预见到课堂教学的发展方向,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思维错误和学习障碍作出预见,时刻注意学生动作、表情等方面的反馈,适当调控和利用这些反馈,并采取措施,尽可能的把他们消灭在萌芽中。 动静结合调控课堂,其中调控学生情绪,开拓学生思维,调控学生学习过程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教学素质,时时不忘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强化自己的调控技巧。否则,这个动静结合的课堂调控过程极易流于形式,流为散乱无序
8、,漫无目的的,机械的为动而动,以静为静,使这个过程失去本来的意义,成为毫无作用的“花架子”。同时,教师也必须明白,我们进行调控的目的是通过教师的调控最后实现学生的自我调控,使学生能根据课堂情境自我调节,控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