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中借用语的吸收态度考察

日语中借用语的吸收态度考察

ID:23957134

大小:56.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1-11

日语中借用语的吸收态度考察_第1页
日语中借用语的吸收态度考察_第2页
日语中借用语的吸收态度考察_第3页
日语中借用语的吸收态度考察_第4页
日语中借用语的吸收态度考察_第5页
资源描述:

《日语中借用语的吸收态度考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日语中借用语的吸收态度考察 日本四面环海的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它对外来文化异常敏感的特性,并且总是把目光聚焦在发达国家的文明之上。作为日本借用语的汉语和英语等外来语言,对日本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然而,在不同历史时期,日本对借用语的吸收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文章从态度的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对日本吸收借用语的态度进行考察。  借用语在《广辞苑》里是这样定义的:从一个语言体系引入另一个语言体系,在日常生活中被使用的外国语言、古语、方言等等,和外来语同义。  在不同历史时期,日本对借用语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既出现过大力吸收和采用借用语的现象,也出现过废除和限制汉字,以及强烈抵制

2、西方语言的现象。对外来语言的吸收,也不是单纯的照搬,而是通过改良,最终形成了日本特色的复合型语言。任何一种社会行为都是由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社会的内在需求、普遍的民族心理都是促成某一社会行为的重要因素。根据国家间关系的远近亲疏以及对他国的态度影响了借用语采取的吸收,这体现了日本在发展过程中民族优越感与自卑感、对他国崇拜与憎恶的心理变化的过程。借用语的日本化也是排斥异种化、谋求本民族文化发展的心理表现。态度是决定人的社会行为的心理要素,态度的变化是社会行为产生变化的心理决定因素。因此本稿试从心理学的态度的认知和感情要素来对日本借用语传入过程中的吸收、排斥、日本化行为进行探析。 

3、 一、借用语的吸收  (1)由肯定认知产生的借用语的吸收  一个国家在不同时期对本国文化及异国文化的认知也可能不同。这种认知会对借用语的吸收产生影响。日本是一个喜欢比较的民族。他们关注日本在世界中是大国还是小国,是优秀民族还是劣等民族。通过比较以便认清本国与他国孰优孰劣。在这一认知基础上,对外来文化以及外来语显示出积极的态度,诱发了对借用语积极的容纳与吸收。  和中国初次接触往来时,隋唐时代,中国大陆完成统一,中国文明向日本、朝鲜等东亚扩展,形成了所谓的汉语文化圈。日本的官员民众及各界人士,把汉语看作是上位文化加以汲取吸收并且广泛应用,这正是因为他们把中国看作是文化的神圣发源地,

4、认识到了中国在国际政治体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明治时期,日本人认为西欧国家是远远比自己拥有先进文明的发达国家。日本人不仅认为欧美的语言先进,就连欧美的人种都比大和民族优等,因此不但想改变自己的语言,甚至连自己的肉体都想改变。日本人认为用二十六个罗马字母什么都能写、罗马字母是魔法一样的文字。于是开始了声势浩大的学习西洋文字的罗马字运动。  心理学家入谷敏男说明了借用语流入的原理:外来语是从强势文化流入弱势文化的结果,把输入国没有的东西经过处理而传入。也就是说,无论是上位文化还是下位文化,都是把几种文化通过认知、思考、考察、比较、推理而下的判断。在得到肯定认知的基础上,语言就从上位

5、文化的国家流入下位文化的国家。  (2)和平的感情带来的借用语吸收  感情的变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楚素春认为文化传播的渠道之所以不能完全畅通,除了受阻于不同文化的异构性程度、传统文化的强烈抵抗性外,不适当的传播方式也会激活本土民族的文化防卫心理。和平、平等的文化辐射和传播,自愿主动的学习,有可能缓和文化间的矛盾冲突,促进不同文化的相互融合。而居高临下的,粗暴强制的,甚至动用武力的传播方式,必然挫伤本土民族的自尊心,唤醒后进国家的民族意识,进而激发他们。  纵观日本的发展史,它是一个持续吸收外来文化与借用语的过程。645年大化革新时期中国文化的摄取、1868年明治维新时期西

6、欧文化的摄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文化的摄取是日本外来文化摄取史上的三大高峰时期。这三个时期,外来文化与外来语都是在和平没有暴力的背景下传入日本的。因此没有引起任何抵抗情绪、促进了文化间的融合。  日本在的弥生时代毫无抵触地吸收大陆文明,是因为倭国的五王想要通过向中国的南朝进贡得到高荣誉的称号。中国的史书《晋书》《梁书》《宋书》等中都记载有倭国历代的国王向中国朝贡,派遣使节,求爵号,这些都是利用中国皇帝的权威而企图在朝鲜诸国中获得有利政治地位,或者是着眼于谋求中国的支持而在小国家中获得经济外交军事上的利益。中国作为强国却并没有想要侵略日本的想法,一直保持着中日间的友好往来。  然

7、而在公元607年,小野妹子作为遣唐使渡海到中国。在给隋的国书日出处天子致日落处天子的措辞表现出中日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开始流露出要与中国对等的立场。这虽然招致了隋炀帝的不快,但当时的隋与高麗正在备战,有必要与日本结好,因此并没有表露出对日本的不快,与日本依然保持和平的关系。换言之,日本与隋、唐保持了和平稳定的关系,兴起了宽容无抵抗的民族情绪,为借用语吸收打开了通道。  日本和欧洲的初次接触是十六世纪中叶,西班牙、葡萄牙两国来东方开辟新航路。其目的不是侵略,而是谋求贸易而来的,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