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体育隐性课程开设对高校体育教学影响

浅论体育隐性课程开设对高校体育教学影响

ID:23944530

大小:56.12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1

浅论体育隐性课程开设对高校体育教学影响_第1页
浅论体育隐性课程开设对高校体育教学影响_第2页
浅论体育隐性课程开设对高校体育教学影响_第3页
浅论体育隐性课程开设对高校体育教学影响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论体育隐性课程开设对高校体育教学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论体育隐性课程开设对高校体育教学影响摘要:长久以来,受到传统教学模式影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育隐性课程的适时开设,将弥补传统体育显性课程的教育缺陷,全方位地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关键词:隐性课程;高校体育教学;影响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很长时间以来,单纯追求生理发展目标,偏重知识与技术的传授,轻视情意目标和个性品质的发展,教材内容与手段陈旧,评价方法单一。体育隐性课程的适时开设,将弥补传统体育显性课程的教育缺陷,充分利用高等学校的优势,通过物质、制度、精神、文化层面的教育要素,挖掘高校体

2、育的隐性教育影响因素并有效发挥其育人功能,提高高校体育教育效果,发挥高校体育的整体功能,全方位地实现体育课程目标。一、体育隐性课程的本质体育隐性课程具有较强的随机性,体育隐性课程的范E宽广,所有的体育物质文化、体育制度和非制度文化、体育教育中的人际关系都属于体育隐性课程的范围,其影响是潜在的;体育隐性课程主要通过学校的教育环境来发生影响。因此,可将体育隐性课程定义为:学生在学校中无意间习得的,由教育者按照教育目的和学校体育目标规范设计的,以暗含的、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体育文化要素的总和。二、体育隐性课程的载体(一)物质载体体育隐性课程的

3、物质体育载体主要包括校园各种体育场馆设施和体育艺术雕塑、体育名言牌等。设施是学校体育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场地、器材设施是否科学、合理、完善,直接影响到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客观物体本是没有生命和情感的,但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创造,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体育精神和运动情绪,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和体育文化的熏陶,深刻地影响学生的体育观念、体育行为和体育思想。(二)文化载体体育隐性课程的体育文化载体,主要包括主体行为的体育形象、体育文化活动和体育交往行为。在上述活动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依据已经理解和正在理解的体育观念、体育道德、体育制度和体育规则等,引导

4、或制约自己的体育行为规范,选择与他人、与群体、与社会相适应的体育行为方式,并逐渐形成较稳定的体育习惯、兴趣和爱好。这种体育文化的长期积淀,会构成学校的整体体育风气。(三)精神载体校园体育精神的载体复杂多样,主要包括学校班级中形成的良好体育传统与风气,领导者的体育风格、体育教育理念,体育教师的人格魅力、体育教育中的心理气氛。校园体育精神具有极强的渗透力,潜伏和弥漫在整个校园的各种环境因素与群体之中,形成一种浓烈的体育精神氛围,赋予学校和教师特有的个性魅力,使全校师生产生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四)制度载体目前,学校业已建立的体育考试、体育迗标、

5、课外体育活动管理、运动竞赛管理、体育社团管理、体育教学管理等制度体系,及体育宗旨、主题、旗帜、会歌等延伸性的文化标志,都是学校体育建设的经验总结与宝贵财富,反映了学校领导者和体育教师的体育观念与价值取向,都是体育隐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形成的体育文化氛围,对学生起着导向、约束、整合与保障的作用。三、高校开设体育隐性课程的意义(一)能够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高校管理者和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体育隐性课程开设的重要性,要从管理层面、操作层面正确地理解体育隐性课程的特点和目标,科学地设计和实施体育隐性课程,完善学校体育教学体系。体育教师还要以自己出

6、色的示范、优美的体态以及高昂的职业热情,激发大学生热爱体育的潜在动力,学习体育技术和体育新项目的积极性,提高体育锻炼的兴趣,主动接受体育新规则,这对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的要求将会更高。因此,体育教师的知识面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体育专业,要多学习其他学科知识。(二)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学习体育隐性课程,能够丰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有助于大学生增长体育知识,增强大学生加强体育锻炼的意识,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和习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体育文化素养,了解体育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掌握体育活动中自我保护、自我救助和相互救助的知识,树立大

7、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自我赏识意识,更好地展现当代大学生的风采。参考文献:[1]姚蕾.体育隐蔽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2]张自力,陈飙,谢风辉.试论隐性体育课程的本质、结构和特征[J].中国学校体育,2002,(1).[3]姜海银,宋元平.新课程背景下体育隐蔽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四川体育科学,2005,9.[4]肖艳光.体育隐性课程研究与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8,(6).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