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936688
大小:51.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1
《中华大蟾蜍新药用部位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华大蟾蜍新药用部位缪珠雷,张康,柏巧明,杨鸣泽,周秀佳'【关键词】蟾蜕;,,药用部位;,,本草考证 摘要:目的通过本草考证,研究蟾蜕与本草记载的蟾蜍其它各药用部位的关系。方法通过考察古今本草文献记载,比较蟾蜕和本草记载的蟾蜍其它各药用部位的来源、采集和使用情况。结果经考证,蟾蜕与本草记载中蟾蜍其它各药用部位的描述均不符合。结论蟾蜕应为药用动物蟾蜍的一个新的药用部位。 关键词:蟾蜕;药用部位;本草考证 TextualResearchonChantui─ANeationoforigin,collectingandusageofdifferentoffic
2、inalpartsofChanchu,宽7~10cm。表面粗糙,全身散布众多大小不一的瘰疣粒,习称痱磊。较大的痱磊在躯干背部和四肢外侧较多,尤以背部脊柱上方及其两侧和后肢大腿外侧阳面最密集,手感粗糙。腹部及四肢内侧阴面较少,而手感稍显平坦。另外蟾蜕全身还分布有大量较小的浅黑色或黑色小点。蟾蜕头部向前伸出,半圆形,最宽处达2~3cm,常皱缩而略显不平,眼、耳及耳后腺均不明显。躯干呈类方形至宽长方形,长可达7~10cm,宽5~8cm;前端头部两侧的肩部凹入而呈半圆形,前后肢间及胸腹两侧稍向外凸而呈弧形;两后肢间的尾部内缩或稍凸呈圆弧状。蟾蜕前肢肱部上粗下细,略呈
3、圆锥形。小臂部渐细,到掌部又变宽而呈斜圆锥形。掌端具五趾,趾长0.5~1.0cm,趾端渐细或因趾端未全部外展而折成平截状。趾间有蹼相连。蟾蜕后肢略长于前肢,从躯干部延伸成三角形。大腿部与小腿部无明显界线,腿跟部与躯干部亦无明显界线,后肢近掌部时渐细,到掌部时又宽,掌端有五趾,第四趾最长,趾间有蹼相连呈波状,未连部分呈短尖状或因蜕下时未全部伸展而折叠成平截状。蟾蜕鲜品或用水浸泡湿润后,柔软而有滑腻感。干燥品体轻,质坚而脆,稍加力即可撕裂,撕裂后裂缝不平直。闻之气微,味淡而略腥,入口嚼有粘滑感。蟾蜕产地民间习惯上以形态完整,体大厚实,痱磊多且大,手感粗糙者为佳。
4、 3蟾蜍不同药用部位的本草记载 蟾蜍药用虽首载于《神农本草经》,曰:“味辛、寒,主邪气,破坚血,痈肿,阴疮,服之不患热病。”〔1〕这里只记载它的功效,而没有涉及用的是哪一部位,故只能想象为药用的是动物的全体,至于如何用,因记载中有“服之”语,当然首推内服。陶弘景《名医别录》〔4〕中记载了蟾蜍的两种用法,一种为”五月五日取东行者,阴干用”。此处阴干可理解为用蟾蜍全体的干燥品,应与今之中药材“干蟾”相同。另一种用法是去肠生捣食。“古代”去肠可能就是今天去内脏的意思,现代有一种把蟾蜍除去内脏后的晒干或烘干而成的中药材“干蟾皮”,全国各地均有销售。虽然干蟾皮与当
5、时用的“去肠”蟾蜍鲜货不同,但可以认为今天的干蟾皮是为了中药商品化的需要而产生的加工方法的进步,就药用部位而言两者是一样的。实际上,现在部分地区民间还保存有药用除去内脏的蟾蜍鲜品的习惯。陶弘景《本草经集注》〔5〕中还同时记载了蟾蜍:“脑,主治青盲,明目。”这是第一次出现蟾蜍身体的一部分作为药用的记载。明李时珍《本草纲目》〔6〕记载:“蟾蜍头,功同蟾蜍。”陶弘景所谓的蟾蜍脑和李时珍的蟾蜍头是否是同一样东西,因为在两本书中都未见如何应用的具体描述,故不敢妄议。但是“头”和“脑”在古代有同义概念,因此蟾蜍脑和蟾蜍头可能就是一物。由陶弘景增补的《补辑肘后方》〔6〕(
6、原作者为东晋的葛洪)中还首载了吃蟾蜍肉治病的方法。谓:“腹中冷癖,水谷结,心下停痰,两胁痞满…大蟾蜍一枚,去皮、肠,支解之…,煮四升顿服,得下为度。“另外书中还有治”小儿疳积腹大,黄瘦骨立…“的方法”用立秋后大虾蟆,去首、足、肠,以清油涂之,阴阳瓦炙熟食之。这些方法一直延续至今,在我国农村地区,经常可以看到吃煮熟的去皮和内脏的蟾蜍肉治疗小儿寄生虫病(小儿疳积)和有腹水的鼓胀病人。蟾蜍肝的药用亦最先出自《补辑肘后方》〔6〕,谓“蛇蛰人,牙入肉中,痛不可堪,捣傅之,立出。”清代《医林纂要・药性》则有所补充〔2〕,谓:“夏秋季捕捉,剖腹取肝,洗净,鲜用,捣烂敷痈疽
7、、疔毒。”唐代,甄权《药性本草》〔6〕首载“蟾蜍眉脂”,同时记其可治小儿疳瘦,脑疳。宋代《日华子本草》〔6〕记载蟾蜍眉脂可用于齿缝出血及牙痛。宋寇宗的《本草衍义》〔7〕首次提出蟾酥这一称谓,曰:“蟾蜍眉间白汁,谓之蟾酥,以油单纸裹眉裂之,酥出纸上,阴干用”,并可用于“发背疔疮,一切恶肿”。蟾蜍皮的药用首出自孙思邈的《孙真人千金方》〔6〕,谓“肠头挺出,蟾蜍皮一片,瓶内烧烟熏之,并傅之”,肠头挺出即今之脱肛之症。以后各家医书对其药用范围又不断有新的补充,《活幼全书》〔2〕记载“蛤蟆剥皮贴之治头上疮疖收毒即。”从文字看,用蟾蜍皮贴治疮疖,效果还是不错的。清代赵学
8、敏在《本草纲目拾遗》〔8〕中不仅记载了用蟾蜍皮能拔大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