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920894
大小:57.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1-11
《当代中国报道摄影的视觉转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当代中国报道摄影的视觉转向当代中国报道摄影的视觉转向 新闻事业的发展和媒体的竞争,也渐次推动了新闻摄影事业的发展。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未来学家丹尼尔贝尔曾经断言: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印刷文化。读图时代的到来,人们的视觉习惯逐渐养成,使得报道摄影的创作手法和语法规则不断得到丰富和拓展。在报纸杂志化、画刊化的办报理念引领下的《南方都市报视觉周刊》(以下简称《视觉周刊》)从2007年12月8日创刊起,本文由.L.收集整理以其敏锐的新闻触角,不仅在报道事实真相的层面上实现了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在其不断探索的视觉语言上也不断突破,形成了独特的报道
2、摄影视觉传播的新景观。 一、告别传统报道摄影的语法规则 报道摄影这一概念,最早是在新闻摄影领域,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摄影教授克里夫艾邓(CliffEdem)在20世纪40年代率先将photo(摄影)和journalism(新闻、报道)连起来,创造出新词photojorunalism来涵括报刊上图片与文字相结合的报道形式[1],本文则延用这个概念以此来表述媒体中出现的所有报道摄影形式。 传统的图本报道形式多是采用西方经典报道摄影的叙事结构,即着眼于一个人或一件事,按照开头、全景、中景、特写和结尾的方式串联,以突显事件或者人物活动的丰富性和完整性。但
3、是这种形式运用的局限也很快凸现出来:它不仅需要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跟拍,而且大都是一些长期拍摄项目,必然会影响出刊效率,与社会互动的能力也会减弱。《视觉周刊》便对此作了大胆的改革,以期寻找新的报道摄影新路径。 《视觉周刊》由南都视觉中心策划出品,每周六以八个版面的固定空间探索以图片读本的方式,进行一些新闻纪实或社会生活的视觉深度报道。通过视觉的方式做深度报道,一方面要兼顾杂志慢节奏、图文并茂、深度化的浏览特性,另一方面又特别强调能够充分利用视觉性、图像性的符号和语言,有效地传递信息,以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因之,周刊在选题上多是从社会的某个切面或者某个事
4、实的横截面入手,以表达某种社会情绪在视觉感官上的反应和呈现;而在创作手法上又多寻求多种表达语言的突破和借鉴,希望通过停滞、慢放的方式延长在读者脑海中停留的时间,将对图像的快速阅读转变为一种慢速重播的效果,这也便是视觉周刊告别传统报道摄影语法规则的有益尝试。 举拆迁报道一例。在城市狂飙突进的发展进程中,关于拆迁的话题已成常态,而周刊摄影报道的立意和语言却是反常态化的。从该周刊陆续推出的《官洲:告别鱼米之乡》(2008年10月18日)、《当拆迁遭遇艺术》(2008年11月8日)、《用空间分割》(2009年1月10日)、《垃圾里的回忆废墟上的期待》(20
5、10年5月1日)、《一颗钉子的五年孤守》(2011年11月19日)等多个报道来看,上述变化格外凸显。 《当拆迁遭遇艺术》专题中无意简单记录那些废墟上创作的艺术家及其活动,而是借鉴环境肖像摄影方式,将艺术家置于影像的一角,此时艺术家视角、摄影师视角和读者的视角相互渗透,继而使观者对拆迁有更多的读解角度。《垃圾里的回忆废墟上的期待》(吴峻松摄影)专题则采用了静物摄影的拍摄方式,把拍摄对象对准了如女孩的鞋子、啤酒瓶、申请书、百合花等遗留在林和村拆迁废墟中的一些私人化的小物件,让观者在回忆的横切面上,利用光影的变化直观感受拆迁,并引发思考。《一颗钉子的五年
6、孤守》(冯宙锋摄影)专题则借鉴了延时拍摄的方式,定点选取了广州海珠区南田路龙田直街李雪菊的小楼作为拍摄对象,分别记录了中秋节、台风日、父亲祭日等重要时间的小楼变化以及人物活动。在这一组照片中,没有了特写、细节等传统报道摄影中的语法规则,但是可以看到白天和夜晚、平日和节日的变化和人物活动的不同,可谓世易时移。虽然在刻画人物上,看不清人物的表情,但是钉子户坚守的孤独和无奈却在影像中纤毫毕现。 南都的这种改变,使得读者对事件动态的判断、对人物的记忆都能够站在时间性立场上完成价值判断,而不是简单地关注事件的过程、人物关系以及事件的结果。这种通过在时间上切断
7、又延伸的做法,恰好顺应了摄影这种时间艺术的特殊性,反而使静态的画面获得了动态的接受效果,事件本身和所在的时空反而获得了更大范围的解读。 二、寻求报道摄影的视觉形象价值 作为最重要的视觉传达方式,图片拥有比文字快的多的信息传播速度,能够瞬间吸引读者的眼光。当下,报纸版面上的新闻图片,从数量增多、画幅扩大到位置突出都凸显了其重要地位。报道摄影早已不是文字报道的附属,而是作为独立的报道形式而存在,承担着信息视觉化传播的重任。 从报道摄影的信息传递的首要功能来说,其视觉形象必须讲求直观、真实、新鲜和生动,具有真实性、现场性和现实性的特点,让读者有身临其
8、境之感。除此之外,还要让读者在目睹新闻事件、知晓真相之外,引发思考,并唤起社会良知和更广泛的社会影响。但是既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