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支持理论下报复社会型犯罪的预防

论社会支持理论下报复社会型犯罪的预防

ID:23902622

大小:75.50 KB

页数:23页

时间:2018-11-11

论社会支持理论下报复社会型犯罪的预防_第1页
论社会支持理论下报复社会型犯罪的预防_第2页
论社会支持理论下报复社会型犯罪的预防_第3页
论社会支持理论下报复社会型犯罪的预防_第4页
论社会支持理论下报复社会型犯罪的预防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社会支持理论下报复社会型犯罪的预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论社会支持理论下报复社会型犯罪的预防陈志刚(山东政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山东济南250014)摘要:报复社会型犯罪的主体主要是弱势群体,犯罪动机具有明显的反社会性,犯罪对象主要指向是社会整体而非具体的利害关系人。报复社会型犯罪的主要诱因在于社会而非个人,社会秩序失范、贫富差距扩大、纠纷解决机制运行不良以及社会排斥等因素都是社会支持不足的体现,社会支持缺乏是引发犯罪的重要因素。传统的以社会控制为基础的刑事政策存在明显缺陷,要预防报复社会型犯罪,需要增加社会支持的力度,构建社会支持网络系统。..关键词:

2、社会支持理论;报复社会型犯罪;犯罪原因;犯罪预防;社会控制中图分类号:DF792.6文献标识码:A:1002-3933(2015)09-0102-12收稿日期:2015-07-15该文已由“中国知网”(.  论社会支持理论下报复社会型犯罪的预防陈志刚(山东政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山东济南250014)摘要:报复社会型犯罪的主体主要是弱势群体,犯罪动机具有明显的反社会性,犯罪对象主要指向是社会整体而非具体的利害关系人。报复社会型犯罪的主要诱因在于社会而非个人,社会秩序失范、贫富差距扩大、纠纷解决机制运

3、行不良以及社会排斥等因素都是社会支持不足的体现,社会支持缺乏是引发犯罪的重要因素。传统的以社会控制为基础的刑事政策存在明显缺陷,要预防报复社会型犯罪,需要增加社会支持的力度,构建社会支持网络系统。..关键词:社会支持理论;报复社会型犯罪;犯罪原因;犯罪预防;社会控制中图分类号:DF792.6文献标识码:A:1002-3933(2015)09-0102-12收稿日期:2015-07-15该文已由“中国知网”(.ki.)2015年8月4日数字出版,全球发行基金项目:陈志刚主持的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

4、目《弱势群体犯罪预防的政府责任研究——以社会支持理论为视角》(14CFXJ17)和山东政法学院科研项目《我国报复社会型犯罪及防治对策研究》(2015F03B)的阶段性成果简介:陈志刚(1979-),男,山东平度人,出东政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讲师,山东省刑法学重点特色学科研究员,研究方向:刑法学。近年来,我国发生数起针对无辜公民的暴力事件,不仅严重侵犯了公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更对社会秩序形成严峻的挑战。为有效化解社会矛盾,预防和减少该类犯罪,需要进一步厘定其内涵和特征、透析其发生的原因、反思传统的犯罪

5、预防政策,在此基础上,构建具有针对性的犯罪预防网络体系。一、报复社会型犯罪的现状(一)报复社会型犯罪的基本状况2005年-2014年以来,我国发生大量的报复社会型犯罪案件,笔者以近十年为统计时段,以其中的35起典型案件作为研究素材,从案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行为人、行为方式、危害结果等几个方面进行统计。统计结果显示,2005年-2008年之间,报复社会型犯罪的案件发生率相对较低,2009年以来,案件数量呈现增多趋势;在该35起案件中,采取爆炸方式实施犯罪的有13起,采用放火方式实施犯罪的有5起,采用

6、驾驶车辆撞人方式实施的有5起,采用刀斧杀害方式实施犯罪的有12起;从行为主体看,实施者全部是男性;从危害结果看,死亡199人,受伤124人①。(详细数据见表1)(二)报复社会型犯罪的界定及特征针对无辜公民实施的暴力事件的称谓,学者们观点不一,有人将其称为“个人恐怖犯罪”,有人称其为“个体反社会性犯罪”,有人称其为“报复社会型危害公共安全犯罪”,还有人称其为“报复社会型犯罪”。笔者认为,概念是对某一事物特征属性的高度凝练,概念的界定离不开对事物特征的分析。笔者通过对十年来比较典型的35起暴力袭击无辜

7、公民的案件资料信息统计分析,发现其呈现如下五个特征:1.犯罪主体特征。近年发生的35起暴力袭击无辜公民的案件犯罪主体大多是弱势群体。弱势群体是指由于生理、社会等原因,在社会地位、财富分配、政治权力行使、法律权利享有方面处于相对不利地位以及在发展方面潜力相对匮乏的人群。资料统计显示,学历方面,有效资料15人,集中于小初学历的12人,占80%,最高学历为高中或中专;职业方面,有效资料26人,无业或无固定职业的人数17人,占65.4%,其余也是收入不高的职业;犯罪记录方面,有效资料24人,有服刑记录者1

8、5人,占62.5%。资料统计表明,上述33起案件中,行为人多是农民、无业人员、下岗人员、农民工等生活于社会底层的人员。2.犯罪动机特征。行为人具有较明显的报复社会的倾向。行为人大多是弱势群体,该部分人群由于生理的缺陷、能力的低下以及权利的缺失等原因,就业机会、婚恋选择、个人成长方面都受到限制,在社会生活中容易受到不公正的对待,遭受挫折却又无力改变,于是产生迁怒情绪,把怨气撒向社会,进而实施越轨和犯罪行为。因此,上述案件行为人犯罪大多是基于发泄内心不满或仇恨情绪而产生报复社会的动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