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善民生实现不断进步与发展

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善民生实现不断进步与发展

ID:23892196

大小:56.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1-11

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善民生实现不断进步与发展_第1页
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善民生实现不断进步与发展_第2页
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善民生实现不断进步与发展_第3页
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善民生实现不断进步与发展_第4页
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善民生实现不断进步与发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善民生实现不断进步与发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善民生实现不断进步与发展社会主义的目标和任务是什么?这是一个在长期实践中提出的具有全局性意义的重大问题,实践证明,对这个问题认识得是否正确,关系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我们党在这个问题上经历了一段曲折的认识过程。1956年,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已由过渡时期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党的八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已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目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个回答应当说是正确的,但1957年10月党的八届三中全会否

2、定了八大的这一正确提法,认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矛盾。基于这种错误认识,我们长期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不断地开展政治运动,使社会主义事业遭致严重挫折。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重新肯定了八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分析,进一步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大力发展社会生产

3、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这样,就把被颠倒的东西重新颠倒回来了。人民的需求就是希望解决温饱。过上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实践上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主要矛盾决定根本任务。对主要矛盾的认识促使我们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把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方针。  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巡谈话,针对多年来离开发展生产力,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历史教训,在坚持社会主义特征即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首次提出了社会主

4、义本质。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述,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什么是民生?民生就是人民、百姓的生计,也就是劳有所得,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学有所教。随着社会发展进步,人们的需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满足基本的生存条件,更要追求生活质量,追求生命质量,民生的内涵也就更为丰富,毫无疑问,改善民生是社会主义的既定目标。  党的十七大提出,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的中国共产党,要“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

5、会和谐”。“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应是停留在口号层面的呼吁。老百姓为了“民生”,冒着风险率先打破已有的“规则”,而明智的官员也冒着风险修订已有的政策,认可人民群众的创新,形成新的制度,人民群众受惠于新的制度,改善了生活,发展了经济,富裕起来。由此可见,这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目标任务实现的具体化。从改善民生的角度来看,我们必须在经济与社会统筹发展的问题上有新的跃进。进入新世纪,人民群众对于民生的要求,已经从上世纪的解决温饱问题、“奔小康”问题,发展到今天要求政府提供更好更多的由全体人民共享的社保、医疗、教育等社会公共产品。他们

6、想得到更为平等的商业和社会环境,想得到更为平等的发展机会。让国家更加民主、平等、富强。与此同时,我们必须看到解决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不平衡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也是一个利益调整的过程,要求我们继续解放思想,既要从全局出发解决这些难题,又要考虑到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既不能因循守旧,又不能脱离现实。实事求是地解决好现阶段经济与社会统筹发展的问题,着力解决“民生”的大问题,实际就是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和不断进步的过程。  社会主义并非是空洞的理论教条,它的内容

7、是具体实际的。改善民生、重视民生,就是体现了以人为本。体现为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性。人的价值需求的满足、价值目标和途径的确立、价值目标的实现都依赖于人的主体性的发挥和主体地位的确立。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表明,改革的根本意义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这一意义往往是通过确立生产经营者的主体地位而实现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确立了农民作为生产经营者的主体地位,赋予他们生产什么和怎样生产的自主权,从而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大大解放了生产力。城市企业改革同样是致力于确立企业的主体地位,使得民营企业登上舞台一展身

8、手,同时也使国有企业获得了新的生机活力,发挥了主体的能动性,取得了经济持续多年的快速发展。可以说,“以人为本”是对这种发展主体性的确认。它不仅是改革开放30年发展的经验总结,而且也反映12全文查看了社会主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