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人学到天学的《诗》学诠释——《诗纬》诗学

由人学到天学的《诗》学诠释——《诗纬》诗学

ID:23839572

大小:75.50 KB

页数:22页

时间:2018-11-11

由人学到天学的《诗》学诠释——《诗纬》诗学_第1页
由人学到天学的《诗》学诠释——《诗纬》诗学_第2页
由人学到天学的《诗》学诠释——《诗纬》诗学_第3页
由人学到天学的《诗》学诠释——《诗纬》诗学_第4页
由人学到天学的《诗》学诠释——《诗纬》诗学_第5页
资源描述:

《由人学到天学的《诗》学诠释——《诗纬》诗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由人学到天学的《诗》学诠释——《诗纬》诗学【内容提要】现当代学者多站在精英文化与现代科技时代所给予的知识背景与立场上,视《诗纬》为“妖妄之辞”,而忽略了《诗纬》所依附的恰恰是迥异于精英文化的世俗文化知识体系。在这一知识体系中,诗与天道相通,而这也正是《诗经》产生时代的观念与世俗文化背景。《诗纬》的意义指向显然是背离了人伦道德方向,而走向了通向天道的神秘之域。它在原始世俗文化的背景还原中理解诗,从而减少了在理性支配下对原始诗作的合理曲解,而获得诗与宗教情感相联系的一份真实感受。当汉代大批经学家努力于经典的现代性诠释的同时,也有

2、一批受阴阳五行学说熏陶的学者,把“儒经”认作了圣人泄天地之秘的宝典,与神秘的术数联系了起来,遂而把《诗经》由“圣”推向了“神”、由“人学”研究推向了“天学”研究。这就是所谓的“谶纬”之学,具体到《诗经》,则是《诗纬》。今所见到的有关涉及到《诗纬》的研究文字,除清儒有不同认识外,现当代学者多视其为“妖妄之辞”,故不屑一顾。对于《诗纬》的历史渊源、纬与《诗》的关系、《诗纬》的《诗》学诠释意义等问题,更无暇顾及。但是我们要知道,包括《诗纬》在内的谶纬之学,乃是作为汉代后期的统治思想出现的。哀、平之后的二百年间,有大批才士为其倾注心

3、血,他们显然是非常认真地来对待此事的,如果我们就这样不作分析,轻易将其否定,显然有违历史客观的科学精神。我认为,要真正认识《诗纬》的意义,必须调整一下认识角度。现在大多研究者面对《诗纬》,无论论其渊源,还是判其性质,往往是站在现今科学时代所给予的知识背景与文化立场上,用现行的价值尺度对远离开我们时代的文化现象进行分析与定性的,而且多是站在精英文化立场对其进行分析与批判的。然而我们却发现,谶纬之学所依附的恰恰是迥异于精英文化的世俗文化知识体系。而世俗文化知识体系则是在世俗生活操作性的层面上体现出来的,是作为古代人的生存知识背景

4、而存在的。具体言之,就是古代世俗观念中所想象与理解的关于人类生存空间布局(如天文、地理)与人类生存特殊技术(如占星、望气、风角、物验、推历之类)的基本知识背景。脱离开这个背景,我们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真正理解《诗纬》的《诗》学诠释意义。顺着这个思路,我们便可看到,纬书的思想之源绝不限于战国的阴阳家①,而是承自于远古天人合一的文化观念。在传说中,远古曾存在过一个“民神杂糅”、“地天相通”的时代②。所谓“民神杂糅”,其实就是巫卜占星等沟通人神之术作为人类生存的普通技术而存在的时代,即《楚语》所谓“夫人作享,家为巫史”。在那个时代人们

5、的观念中,存在着神与人两个对立而又可相互沟通的世界。神的世界支配和掌握着人的世界,人可以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获得神的告谕,由此而把握自己的命运。我们在《山海经》中,随处都可以见到“有鸟焉,其状如鸡……见则天下安宁”、“其音如豚,见则天下大旱”之类物占资料,殷墟甲骨也在说明着沟通人神之术的普遍存在。然而随着人类意识的进步,人感觉到沟通人神之术渐渐失去灵验,神灵离人类越来越遥远,需要有特殊的高难度技术才能沟通天地。所谓“绝地天通”,其实就是指沟通人神之术变成一种专业技术远离普通人,而为少数巫觋所把握的时代。但即使在沟通人神之术专业

6、化后,占星、望气、风角、物验、推历之类仍是一般人生存的普通知识。春秋之前,这种近于古代“科学”的知识,官方与民间共同拥有。这只要看看古籍的相关记载,如《尧典》所言“观象授时”、《周礼·保章氏》所谓“以五云之物弁吉凶”、《左文十四年传》所谓“有星孛于北斗”、《左昭十八年传》所谓“火始昏见……七日其火作”、《国语·楚语下》所谓“台不过望氛祥”等等,就可以知道,当时上至朝廷,下至庶民,无不生活在这样的知识背景之中。时至战国,诸子兴起,百家对于社会、政治、经济、哲学、人生、伦常种种问题的理性思考,限制了这一套神秘知识在精英文化层面的

7、传播。这个作为古代一般生存知识而存在的文化系统,落魄于民间,在儒法墨道各家的高谈阔论中顿时消失踪影,而作为一股文化潜流,继续影响着世俗生活。从近几年不断出土的战国秦汉时期的一批术数之书,如《日书》、《刑德》、《五星占》、《天文气象杂占》、《天地八风五行客主五音之居》等等③,即可以看到其在世俗生活层面的流布情况。同时战国间,在近于术士的阴阳家手中,这套知识得到了系统化处理,升华为一种理论,使其具备了融入意识形态的素质。到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提出,在意识形态领域掀起滔天波浪,这股潜流才从地下泛起,遂而使国家意识形态与“世俗文化

8、知识系统”结合,形成了“汉代思想的基础”④。到西汉哀、平之世以后,特别是东汉,“国家意识形态与世俗文化知识系统”媾合而形成的谶纬之学,便成为这个时代最大的文化洪流,影响到了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钟肇鹏先生描述当时谶纬的声势说:“谶纬囊括自然、社会、人事各个方面,其中不仅有解释六艺经典、文字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