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精神-一项未竟的哲学事业

关于精神-一项未竟的哲学事业

ID:23830295

大小:60.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11-11

关于精神-一项未竟的哲学事业_第1页
关于精神-一项未竟的哲学事业_第2页
关于精神-一项未竟的哲学事业_第3页
关于精神-一项未竟的哲学事业_第4页
关于精神-一项未竟的哲学事业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精神-一项未竟的哲学事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关于精神:一项未竟的哲学事业关于精神:一项未竟的哲学事业导读:败了,或者说,精神分析说没有成功渗入中国思想。法国汉学家兼哲学家弗朗索瓦·于连曾在《倡议,或关于弗洛伊德与鲁迅的假想对话》中精神:一项未竟的哲学事业由的好帮手..提供,.对此进行评述说:“简而言之,精神分析没能成功地渗入中国思想,两者之间的对话很早就失败了。”    精一方面,中国传统思想为西方哲学提供了一个发展自身的理论契机;另一方面,用中国的概念(而非哲学的概念)构建中国文人思想,并在此过程中重新质问以便考察中国传统思想掩盖在“大和谐”背景下或者未曾触及的领域,这也许便是重启鲁迅和弗洛伊

2、德之间对话的作用。也是我们今天建立中西思想“比较”的作用所在。    精神分析在中国的开启与失败  20世纪初期,弗洛伊德(1856-1939)的精神分析说就在中国渐渐盛行起来了,且“精神分析”这样的“名词随处发现”(张东荪语),然而,能够主动借用并以此创作的第一人当属鲁迅。在鲁迅创作的小说中,我们发现,从《补天》到《肥皂》,再到《弟兄》,无不烙有精神分析的印痕,其中《补天》尤甚,用鲁迅自己的话说,“那时,动手试作的《补天》是很认真的,虽然也不过取了弗罗特说,来解释创造——人和文学的——的缘起。”  就《补天》的题材和内容来看,鲁迅对欧洲思想,尤其是对

3、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说的借用是非常明显的。首先是以“创造说”来解释人的起源理由。在《补天》里,鲁迅若隐若现地借助弗洛伊德的“生命力说”强化了“创造”在故事中的力量,似乎从此“创造”便有了依据;其次,《补天》也是从“释梦”开始的:“伊似乎是从梦中惊醒的,然而已经记不清做了什么梦;只是很懊恼,觉得什么不足,又觉得有什么太多了”;在表现女娲创造中感到的“未曾有的勇往和愉快”时,从最初的“不由的”跪下一只足,到最后的“近乎失神”,这就是体现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中“本我”的“享乐原则”。……总体来说,尤其是故事的第一部分借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进行创作是非常清晰的:“

4、原意是在描写性的发动和创造:以至衰亡。”这就是故事的创作缘起。  然而,鲁迅在创作《补天》的时候,中途停了笔。渐渐由原来的“认真”转而“油滑”起来,这是有悖鲁迅初衷的。最后竟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说的兴趣也减弱了,于是在第二部分,也就是在描写共工与颛项的战争时,“和先前所预想的不同起来”,事实上,在故事中,鲁迅描写古衣冠的小丈夫“站在女娲两腿之间向上看”,并没有违背弗洛伊德的性欲说,然而,随着“轰!!!”的一声,“军阀战争的现实”就把的“原意”打碎了,易言之,精神分析说在此也就“夭折”了。  当然,鲁迅也绝对没有否认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说中性欲受压抑的可能性,

5、只不过,在他看来,这样的“偏激”如果拿来说明“独身者的生活”和描写“的生活”是无可非议的。然而,将文艺和梦直接联系的文学家就是躲在象牙塔里面,特别是通过弗洛伊德的性欲理论来解释文艺极为难解,且与实际人生相差甚远,以至于,他在评价二者的区别时说,“必须是‘为人生’……而且将‘为艺术的艺术’,看作不过是‘消闲’的新式别号。”认为必须在“为人生”和“为艺术而艺术”之间做出选择。后来的一件事充分说明了这个“选择”的必要性,鲁迅在评价杨振声有意无意借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说创作的小说《玉君》中的人物时说,这是用人工来制作的理想人物,这样的人物“不过是一个傀儡,他的

6、降生也就是死亡”。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决计不再写这样的小说,当编印《呐喊》时,便将它附在卷末,算是一个开始,也就是一个收场。”换句话说,理想人物并没有在中国扎根、更不可能繁衍。这进一步暗示了,鲁迅和弗洛伊德的对话失败了,或者说,精神分析说没有成功渗入中国思想。法国汉学家兼哲学家弗朗索瓦·于连曾在《倡议,或关于弗洛伊德与鲁迅的假想对话》中精神:一项未竟的哲学事业由的好帮手..提供,.对此进行评述说:“简而言之,精神分析没能成功地渗入中国思想,两者之间的对话很早就失败了。”    精神分析1:重估文人思想    如果说鲁迅和弗洛伊德的对话是失败的,并因此让

7、人感到失望,那么,当我们努力试着寻找失败理由的时候,是不是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呢?易言之,是哪些因素促使了精神分析在中国思想的渗入,由此引起人们的注意?又有哪些要素阻碍了精神分析说在中国思想的畅通?于连曾在《对话》中对此给予了深入分析,他从话语的层面探究了其中理由。  首先,从中国传统思想中体现出来的“微言”、甚至“无言”来看,精神分析要求“尽言”(toutdire),即要求精神分析的对象尽可能地说出一切作为操作规则。“鼠人”的“不要强迫我说出一切……”以及由此相关的理论都认为言说能够呈现所需要的意识,通过使他人获得意识的同时进而呈现患者的症状。然而,中国

8、经典文本恰恰表现出在言语面前的犹豫:孔子的话“予欲无言……”以及庄子强调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