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827491
大小:60.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11-10
《从古至今我国考试制作中的作弊与反作弊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从古至今我国考试制作中的作弊与反作弊论文自从有了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起,考试作弊现象就如影随形的产生了。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从隋唐到宋元到明清,紧紧地伴随着中华文明史,整整实行了一千三百年之久。科举制度既是封建社会统治阶级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又是古代知识分子进入仕途的主要通道。试想,在漫长的时间里,中国的士子文人面前只有科举一条路,“十年寒窗苦,一卷定终身”,他们当中有的家境富裕,衣食无忧,做官是为了锦上添花,光耀门楣,而有的则是家境贫寒,吃了上顿愁下顿,做官就是为了出人头地,支撑门户。因此他
2、们节衣缩食刻苦攻读,只能从科举这座独木桥上挤进官场,进而取得前程。记得上中学的时候语文课本里有《范进中举》和《孔乙己》两篇课文,范进原本是个穷秀才,住的是茅草房,吃了上顿愁下顿,到了三十五岁才娶了胡屠户家的“剩女”为妻,动辄被他那屠户丈人骂得狗血淋头,他只有唯唯诺诺的份儿,却不敢反驳半句。一直考到54岁将近“退二线” 从古至今我国考试制作中的作弊与反作弊论文自从有了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起,考试作弊现象就如影随形的产生了。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从隋唐到宋元到明清,紧紧地伴随着中华文明史,整整实行
3、了一千三百年之久。科举制度既是封建社会统治阶级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又是古代知识分子进入仕途的主要通道。试想,在漫长的时间里,中国的士子文人面前只有科举一条路,“十年寒窗苦,一卷定终身”,他们当中有的家境富裕,衣食无忧,做官是为了锦上添花,光耀门楣,而有的则是家境贫寒,吃了上顿愁下顿,做官就是为了出人头地,支撑门户。因此他们节衣缩食刻苦攻读,只能从科举这座独木桥上挤进官场,进而取得前程。记得上中学的时候语文课本里有《范进中举》和《孔乙己》两篇课文,范进原本是个穷秀才,住的是茅草房,吃了上顿愁下顿,
4、到了三十五岁才娶了胡屠户家的“剩女”为妻,动辄被他那屠户丈人骂得狗血淋头,他只有唯唯诺诺的份儿,却不敢反驳半句。一直考到54岁将近“退二线”的年龄,才有幸挤过独木桥,先中举后进士,而后做了朝廷高官。可以说他是幸运者。而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却没有范进那么幸运了,他屡试不中,到后来连半个秀才都没捞到,穷困潦倒,兽人欺侮,最后死在何处都无人知晓。封建科举制度的残酷性可见一斑。因此,在这座独木桥上,每个人都得拼命,都得使出吃奶的劲来挤,有真本事的人自然不怕,而那些没本事又要往上爬的人怎么办?于是就有人想
5、到了歪门邪道——作弊,其方法很多,掇其要者大致有以下几种:一、贿买考官贿买考官是唐代科举中的最大弊端,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投卷确实能够使有才能之人显露头角,如诗人白居易向顾况投诗《赋得原上草》受到老诗人的极力称赞。但其中弄虚作假,欺世盗名者也不乏其人。当时,考生中的贵族官僚家庭无不行贿托情,因此唐代科考几乎是有名无实,贵族官僚子弟基本垄断了科举。推荐既被允许,久而久之自然会有大量阴暗伎俩产生,唯一的办法就是制定严密
6、的规范来制止作弊行为的发生。到了宋代,推荐理所当然地被阻止了,为了防止考官接受试卷外的信息,实行“锁院”制度,即考官一旦被任命就须住入贡院,断绝与外界的一切来往,直到发榜的那一天。二、夹带夹带因为简单易操作,因此成为最古老、生命力最强的作弊手段,至今仍然久用不衰。早在唐朝,这种作弊方法就已经司空见惯,考生把必考的《四书》、《五经》、前科中举范文和自己的猜题习作缩小抄写后塞在鞋底、腰带、裤子、帽子里,一切可以想到的角角落落都塞,有的干脆密密麻麻地写在麻布衬衣里或者身体上,带入考场。为了对付这种作弊
7、手段,历代官府采取各种方法,如,宋代考生入场实行搜身,将考生全身搜摸一通,甚至要把鞋子脱下来查看鞋底是否有可疑物品。但到后期,由于中央官员的腐败,或监门官受贿形同虚设,或主考官故意泄漏考试题目,致使搜检制度名存实亡。金国考生入场前要洗澡,实行裸检。明代考生作弊要进小牢房严查,到清代,考生头上的辫子也要解开来查过,甚至还要察看肛门。为了防止在羊皮袄里夹带,规定考生进考场穿的羊皮袄不能有面子,只能把单羊皮穿在身上,一眼看去宛若纷乱的羊群一般。到后来搜检严厉到所带的馒头、糕饼都要切开来检查。三、代考代
8、考现象在唐朝时极为常见,诗人温庭筠就是一个远近闻名的枪手,据说他在一次考试中竟然在考官注视下的不长时间内为八位考生完成了试卷。为了防止雇人替考,历朝的科举机构都需要考生提供详细的体貌特征的履历、准考证,进考场前,考官根据履历、证件验明考生的身份,考生持证进入考场号舍,对号入座。对作弊者地惩处历代都很严厉,清代尤为严酷。如有发现枪手替考,查出后在考场门外戴枷示众三个月,然后再万里流放。然而并未能完全杜绝代考现象,例如民国初年的重要政治人物胡汉民,便是历史上著名的代考“枪手”,曾在清末两次代人参加乡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