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802440
大小:52.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10
《婴儿喂养方式对体格发育的影响评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婴儿喂养方式对体格发育的影响评价【摘要】目的:为提高母乳喂养率,对我院出生42d婴儿喂养状况进行调查分析,探讨不同喂养方式对婴儿体格发育的影响,并进行评价。方法:选择980例足月产婴儿,进行出生时~42d时的喂养方式调查,小儿生长监测,分别进行体重、身长、头围的比较。结果:42d婴儿母乳喂养率为70.4%;母乳喂养方式的婴儿体重、身长、头围平均增长均高于混合喂养及人工喂养,三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接受健康教育者母乳喂养率高达80.5%,自然产者母乳喂养率81.5%,高于剖腹产者。结论:母乳喂养对婴儿生长发育明显优于混合喂养及人工喂养。【关键词】婴儿;母乳喂养;体格发育;
2、干预措施 为探讨不同喂养方式对婴儿体格发育的影响,更好地开展母乳喂养,对在我院出生的980例42d婴儿进行调查分析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2005年至2006上半年出生在湛江中心人民医院足月产的42d婴儿980例,均排除各种疾病,其中男507例,女473例。 1.2调查内容及方法对42d婴儿进行出生时到42d时喂养方法进行调查及其体重、身长、头围的测量。 1.3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1.0软件作统计学分析,对一些影响性参数进行t检验及χ2检验。 2结果 2.142d婴儿喂养方式分析通过对980例42d婴儿喂养方式的分析,显示大多数喂养方式为母乳喂养(70.4
3、%),其次为混合喂养(20.8%),再次为人工喂养(10.7%)。 2.2出生时与42d时婴儿体重、身长、头围比较男婴507例出生时及42d的体格均值均高于女婴,相同喂养方式下,他们的体格增长幅度基本相同,母乳喂养增长幅度高于混合喂养、人工喂养,见表1。母乳喂养42d后的婴儿体格平均增长值明显高于混合喂养,而又高于人工喂养,不同喂养方式下增长体重的t检验表明,母乳喂养与人工喂养差异有显著性(P<0.05);混合喂养与人工喂养间差异不显著;身长增长的t检验表明,母乳喂养平均增长值高于混合喂养,而又高于人工喂养(P<0.05);混合喂养与人工喂养间差异无显著性(P>0.
4、05);头围增长的t检验表明,母乳喂养平均增长值高于混合喂养和人工喂养(P<0.05);混合喂养与人工喂养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2。 表1出生与42d时的婴儿体重、身长、头围均值(略) 表2不同喂养方式婴儿42d时的增长体重、身长、头围分析(略) 2.3健康教育、分娩方式对选择喂养方式的影响调查婴儿的母亲从孕期就开始接受健康教育862例,其中母乳喂养654例,占76%;混合喂养与人工喂养208例,占24%;未接受健康教育118例,其中母乳喂养65例,占55%,混合喂养与人工喂养53例,占45%。自然产696例,其中实行母乳喂养591例(85%),混合喂养
5、与人工喂养105例(15%);剖腹产284例,其中选择母乳喂养186例(65%),混合喂养与人工喂养98例,占35%。结果显示,接受健康教育者母乳喂养率高于没有接受健康教育者,自然产者母乳喂养率也高于剖腹产者(χ2检验P均<0.01)。 3.2不同喂养方式对婴儿生长发育有很大影响[2]通过对980例42d婴儿喂养方式与体格发育的调查,结果显示,母乳喂养的体格增长值均明显高于混合喂养,而混合喂养又高于人工喂养[3],这充分说明了母乳是婴儿最佳食品,母乳喂养的优点在促进小儿生长发育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越性。 3.3母乳喂养与分娩方式的关系充分认识母乳喂养的重要性,从而选择母乳喂养
6、。本组资料显示,自然产较剖宫产母乳喂养率高,提示由于剖宫产母亲术后切口疼痛,行动不便和使用抗生素,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产妇乳的喂养,所以,建议产科医生严格掌握剖宫产的指征。 3.4积极采取干预措施进一步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做到早接触、早吸吮、早开奶,母婴同室[4]。加强健康教育,要从孕期、产时、产后这三个关键时期大力开展母乳喂养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产妇对母乳喂养的重视程度。加强产后访视及指导,产妇在护理、喂养新生儿时会遇到很多问题,在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和指导时会失去母乳喂养的信心,所以,专业人员应及时产后访视,并进行母乳喂养技能、技巧的指导,使产妇能克服困难,坚持4个月~6个月及以上的母乳
7、喂养,使婴儿能健康地成长。【参考文献】 [1]赵晶,顾菊霞,孙宏霞.不同喂养方式与婴儿智能发育关系的探讨[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0,8(3):194195. [2]丁宗一,杜丽蓉.不同喂养方法对婴幼儿生长速率影响的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02,11(40):654657. [3]李荣萍,应汉艺,张冀莉,等.42天婴儿喂养方式及体格发育调查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5,6(s):536537. [4]杨桂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