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生态·文化·活力的融合

阐述生态·文化·活力的融合

ID:23797093

大小:57.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1-10

阐述生态·文化·活力的融合_第1页
阐述生态·文化·活力的融合_第2页
阐述生态·文化·活力的融合_第3页
阐述生态·文化·活力的融合_第4页
阐述生态·文化·活力的融合_第5页
资源描述:

《阐述生态·文化·活力的融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阐述生态·文化·活力的融合生态·文化·活力的融合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生态·文化·活力的融合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建筑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摘要:本文结合实际工程即长江三峡文化创意产业园为例,对建筑与环境的合理规划、生态建筑的理念做了一个简单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万州;生态理念;山地文化、三峡文化、水文化、石文化  引言  长江——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哺育了中华民族,也孕育了几千年华夏文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长江两岸出现了森林资源匮乏,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绿化长

2、江保护母亲河”成了十几亿中华儿女内心深处的呼唤。  三峡,雄奇、秀丽、险峻,是大山大水独特形态的豪迈展示,是中华版图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两岸悬崖绝壁,江中滩峡相间,水流湍急,唐代大诗人李白经过这里留下了优美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己过万重山。”使白帝城更加出名。  1、工程概述  本项目位于万州,地处三峡库区腹心,“上束巴蜀,下扼夔巫”,素有“川东门户”之称。是长江一颗璀璨的明珠。  万州,因“万川毕汇,万商云集”而名,因“帆樯栉比,百货鳞集”而兴,是一座富有悠久历史

3、和文化底蕴的城市,一座兼具山城之美和江城之秀的城市。在特殊的地理环境下经过几千年不断的更新演化,万州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城市风貌和文化内涵,地域特征鲜明的巴文化、长江及三峡文化、滨江山水文化、码头文化。  长江三峡文化创意产业园,总规模达35万m2,集三峡文化艺术中心、碳汇中心、文化创意产业集群、重庆文化物流中心、新闻出版中心、文化休闲旅游产业于一体。势必将成为万州核心的生态基地、文化基地和传媒基地。  项目用地山峦起伏,东高西低,南高北低,呈不规则的“U”字型,形如一把太师椅;中部为市民广场,西面正朝长

4、江,视野开阔,东面为山地、区行政中心,背山面水,地理条件优越;场地最小标高184.11,最大标高228.09,场地最大高差近44m。  地块周边主要有两个重要的,特征鲜明的建筑物:区政府办公楼、三峡移民博物馆区政府办公楼,采用的是典型的现代行政办公楼立面形象;结合大台阶的空间体量塑造手法。  三峡移民博物馆采用“三峡石”的设计概念,形体棱角分明,折线较多,雕塑感强。  2、场地分析  通过地形地块的分析,该项目场地具有如下特征:  (1)紧邻南滨路,背靠万州区行政中心,地理位置优越。  (2)地形呈U字

5、型,中间为广场,地势最低,外围为山地地势较高;地形富有特色生态·文化·活力的融合论文资料由.zbjy.提供,地址.。  (3)周边建筑均为现代建筑,其中三峡移民博物馆为独特的“三峡石”形态。  3、设计理念  结合长江流域的整体生态理念;三峡、万州的地域文化;周边建筑和场地关系,以及建筑的功能特征;我们提出“绿丝带”的设计理念;将生态·文化于活力大融合。结合传统和现代文化的表现,艺术性地处理各种要素之间的组合。因地制宜,生物多样性。根据具体的环境条件,因地制宜地选择植物种类,力求景观和种类的丰富,根据不

6、同的地形条件,创造不同的功能,空间形态意象表现山水相映,体现自然生态形像;绿带景观交织园区,形成完整的绿地系统;各区具有不同园区功能和景观形象特色;主体建筑引导校园区空间的变化;从而使空间和景观特色利用地形高差,打造一层层的台地屋顶公园,形成独具特色的“绿带公园”,如同飘动着的绿色丝带轻轻的降落到基地之中。  4、整体布局  根据地理位置关系,功能需求,场地关系及地形高差;将建筑布局围绕中心广场展开,并正对行政办公楼与长江水湾之间形成开敞的逐级抬升的中轴线,体现场地的“气场”和空间序列的基地张力。同时将

7、建筑沿山体等高线呈带状展开,并做成转折形态,一方面契合“绿丝带”的设计理念,同时又与基地中“三峡石”形态相呼应(见图3)。  左右呼应的带状建筑正好强化了“太师椅”空间形态,形成中国传统风水作用上的“宝地”,而左边建筑略高,右边略低,也印证着“左青龙,右白虎”之说。  设计将带状空间根据场地高差进行分解,形成层层的台地,展现建筑的基地特征和有机的形态;同时在带状建筑中形成带状的中庭空间,形成建筑内街,在内街又形成空间节点,塑造张弛有度,层次丰富,富有特色的空间序列;将带状空间的特征展现无余。  为了将过

8、大的体量进行分解,满足功能和空间上的需求,将带状建筑沿纵向,垂直等高线方向设计纵向的交通通廊,采用玻璃体进行解构,使得建筑物形成独特的几何形特质,与基地在协调中形成棱角,使建筑更富有识别感。  整个项目功能含括碳汇中心、大型现代书城、新闻出版中心、文化物流中心、三峡文化艺术中心、新媒体创意中心、长江沿岸高校文化科研中心和创意人才培训基地各区域沿着带状空间依次展开,如同明珠串联在空间的“带”上。  半围合的带状空间恰当的强化了中心的广场和中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