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792732
大小:137.00 KB
页数:50页
时间:2018-11-10
《许舜英的广告与人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广告与人生,对我都是一种意识形态赛车场上,一群骑着哈雷重型摩托车的骑士呼啸而过,其中一人的天蓝色运动衫上写着:“人生在时速220里才开始”,我不会赛车,但是这句话我懂。之所以懂,不是因为我对速度有什么了不起的见解,而是这句话意涵的极致信仰,我始终相信,每个人的人生都需要一则解释,这则解释是支撑你一生事业最重要的力量,遵循它,你会攀升到连自己都不敢相信的高度,做广告也是。不同的是,赛车手是在和时间竞争,和看得见的对手竞争,和观众的掌声竞争,而广告,是和自己竞争,是和社会文化竞争,是和媒体舆论竞争,即便有对手,彼此也都在暗处,仗打完了,对手长什么样子都不见得知道。而且比起赛车,
2、广告人应该具备更高度的自觉,这点,即使在我的广告生涯已经迈入第26个年头的现在,还是坚信不疑,不敢松懈,因为你一停顿,后面就有一堆浪头等着攀上来,淹没你。广告这个行业,待久了,竞争对手只会越来越多,不会越来越少。一篇文章,叩启广告大门 很多人不相信,其实,我是大同工学院工业设计科毕业的。当时,学校的老师几乎都来自师大美术系,教学内容则分成日本和德国两个流派,德国派设计有个很强的指导方针——Form-follow-function,是一种由内向外的扩张,就是产品内部机械结构如何,外观就顺着发展。而日本派刚好相反,他们非常强调产品本身的美学机制,很多设计都是有了优秀的外观,再
3、去填补内在,是一种由外向内的影响。夹杂在可说是南辕北辙的两种派别下,我却像条鱼般悠游其中,因为我看见的不是两者的相互I格,而是彼此共通的原理,这个原理就是对现况的反扑,一种凡事循求改革、改良的原动力。这样的求学经验对我往后的人生有着重大的影响,它让我在遇见事情时会开始产生怀疑,进而分析所有内外在因素后,订定出改革的目标。这很重要,当一个人对事物的观感有了全面的sense后,如果再经过思考的训练,就会发展成旁人无法抵挡的企图心。 虽然五年的工学院生涯,打下我遍及素描、水彩、服装设计、平面及透视室内设计图,甚至精密描写的良好底子,但当年的大环境对工业设计这行业而言并不是十分友
4、善,许多人抱着『毕业即失业』的心态,只要有工作,连所学都可以丢到一边,这样的担忧,我也有,不过,我有自己的解决方案。 1973年,也就是我毕业前一年,因为左耳失聪的关系,已经明确知道毕业后不用入伍服役,所以我比同学更紧张未来的出路,尤其那是一个要进入大企业就要有介绍信的年代,对我一个从中部乡下来的孩子而言,简直是不可能的任务。就在那时,我偶然从《广告杂志》里读到一篇〈广告人在美国〉之类的文章,我从文章惊讶的发现,美国广告人竟然和律师、医生、建筑师享有对等的高度社会地位与财富地位,这让我对广告产生了一种憧憬。再来,广告业是所有行业中门户最开放的,意思是,不管你在学校念什么科
5、系,只要有意愿、有能力,都能进入这个行业,而且,想在广告界撑起一片天,凭借的不是经历,而是能力,而后者,我确认自己是有潜力的。广告让我相信,即使不走工业设计这一行,那份对凡事抱持着『创新、改革』的态度也不会消失,起码,我不算一无是处。人生最重要的身份:广告人 目标有了,接下来就是如何实现。毕业前一年,每个礼拜六下午我几乎都把自己埋在旧书摊里,拜当年台湾仍有许多美国驻军之赐,在旧书摊可以找到不少当年美国主流的重要杂志,而且价钱便宜许多。例如,三块钱就能买到过期Time或Newsweek,五块钱则有BusinessWeek及Forbes,九块钱可以把Fortune、Famil
6、yCircle,甚至是美国青少女看的Seventeen's带回家,这还不包括当年因为民风闭塞,外面还罩着塑料封套,一本叫价25块的Playboy。我把这些杂志搬回学校,看上眼的广告就剪下来贴在白报纸上,再依照酒、饮料、汽车、金融等属性分门别类,后来收集的数量多了,就开始在同一品类中再细分品牌,如此,当时美国各大年度Campaign我几乎都收集到了,只要有空,我就反复观看这些文案、设计,并自由联想。这对我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而甜美的经验,也养成了和别人不同的广告品味。 正式进入广告圈,其实是出社会一段时间后的事了。毕业时,因为学长介绍,到一间贩售人工珠宝的公司担任广告设计,
7、从文案、设计、完稿,再发派稿子到报社可说一手包办。几个月后,为了寻求突破,碰巧当时台湾房地产市场正步入黄金年代,我又跳槽到当年极受瞩目的《房屋市场杂志》当美术编辑。到职不久,又在报纸的分类广告上,看见一则“某大国际广告公司征人”的讯息,一想起当年的广告梦,我豪不考虑,毅然而然地就前去报名。在这之前,我曾有一段回苗栗老乡思索未来的日子,在乡下接到了学校转寄来的信函,说是邮政总局看了《经济日报》有一篇采访我工学院毕业展时设计的一座改良式邮筒的文章,想再采访我一次。《经济日报》那篇是我人生的第一篇专访,邮政总局发行的《邮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