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自然地理学词汇表

现代自然地理学词汇表

ID:23774352

大小:295.69 KB

页数:58页

时间:2018-11-10

现代自然地理学词汇表_第1页
现代自然地理学词汇表_第2页
现代自然地理学词汇表_第3页
现代自然地理学词汇表_第4页
现代自然地理学词汇表_第5页
资源描述:

《现代自然地理学词汇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现代自然地理学]词汇表A  岸礁(fringingreef)  又称“裾礁”。一种与海岸相连、宽度不等的珊瑚礁平台。珊瑚向上生长以低潮位为准,故其表面大致与低潮潮位高度相当,外缘向海洋方向倾斜。我国台湾恒春半岛、海南岛东岸都有分布,最阔处可达千米。[10]返回B  半岛(peninsula)  伸入海洋或湖泊中的陆地,三面环水,一面同陆地相连。如我国的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雷州半岛等[10]  饱和带(saturationzone)  地下自由水面以下被水充满的地带。由于自由水面以下的岩石处于大于大气压条件下,岩石的空隙几乎被水充满。储存在饱和带第一无压含水层中的潜水,以及充满两相对

2、隔水层之间的承压水,是地下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14]  堡礁(barrierreef)  又称“离岸礁”。有泻湖同陆地隔开的珊瑚礁。成堤状,而多数成不连续的岛状,围绕着海岸延伸,距海岸十数千米至二百千米不等。最长的如澳大利亚东海岸的大堡礁,延伸达2000千米以上。[10]  暴雨径流(stormflow)  由暴雨产生的水流。包括坡面流和河槽流。因历时短而强度大,故陆地水文学研究中比较核心的问题。古算其大小的标准一般用重现期或频率概念,如百年一遇,千年一遇。[12]  雹灾(haildamage)  雹是发展得特别旺盛的积雨云的产物。直径往往大于5毫米。由于从几千米的高空降落,冲

3、击力极大,往往会损坏房屋庄稼人畜造成灾害。[12]  北半球(northernhemisphere)  赤道以北,夏至日(6月22日)白昼最长,冬至日(12月22日)白昼最短的半个地球。[15]  北回归线(TropicofCancer)  太阳光线在地球上的直射点在一年内可能达到的最北点所在的纬线。。[11],[12]  北极(NorthPole)  轴北端与北半球表面的交点。[11],[12]  辫状河(braidedstream)  河流纵横交错,形似鱼网的水系。常出现在土质疏松的河漫滩和河流三角洲上。河道易淤易冲,变化频繁。如广东省珠江三角洲上发育的这种水系。[10]  滨(

4、shore)  是陆地面与海水面的交界处。由于潮位的升降、风成增水、减水和海面上气压的急剧变化等作用,滨线随时移动。通常把多年平均高潮位的滨线作为海岸线。[10]  冰擦痕(glacialstria)  刻在暴露出石上的窄槽或划痕,它们是由嵌在滑移冰川底部硬石块的磨蚀作用而形成的。擦痕可为我们提供以前冰川作用地区冰快运动方向的有用线索。[23]  冰川(glacier)  覆盖在地面或接近地面的有明显运动迹象的大规模冰体。[23]  冰川学(glaciology)  研究所有天然冰及各式天然冰体的形成、分布及演化规律的科学。它以冰为研究对象、自成体系;内容涉及冰体的理化特性、成因与分

5、布、冰川流动及与其有关的力学和热学,冰体变化与气候地貌间的关系等方面。[15]  冰斗(cirque)  冰斗是分布普遍而明显的一种冰川地貌。三面为陡壁所围,朝向下坡的一面是个缺口,外行呈围椅状。它是由冰斗壁、盆底和冰斗出口处的冰坝所组成。[7]  冰斗冰川(cirqueglacier)  较小的冰粒雪和雪集合体,所占据基岩上的一种手扶椅形的凹地。相对它的长度来讲比较宽。它由吹雪迅速补给,因此表现出活跃的特性,包括旋转滑动。[23]  冰盖(icesheet)  指一大冰块,其面积一般大于5000km2,由冰穹和溢出冰川构成的。[15]  冰后期(post-glacial)  晚更新

6、世冰期结束之后的温暖时期,一般指全新世。[15]  冰期(iceage)  地质历史上气候寒冷,冰川广泛发育的时期。冰期时,极地及高山高原的冰川范围扩大,雪线下降,动植物及自然地理带退至低纬度或海拔较低处,海平面大幅度降低。[15]  冰楔(icewedge)  地表水渗入冻土裂隙中冻结成的脉状冰。是年均气温低于零下六度的多年冻土区长期冻结的产物。其出现是气候寒冷程度的标志。[15]  冰原(icefield)  一块近于水平的冰区,其面积从大约5Km2到接近大陆的规模,是在高而均匀的陆地表面上满足冰体积累的环境条件下形成的。它与冰帽不同,因为它没有冰穹而且其流动受下伏地形支配。[2

7、3]  剥蚀面(denudation)  若夷平面规模较小,发育的又不很充分,随后又在地壳差异运动抬升过程中,被河流分割的支离破碎,呈现不于同高处,这类缓平地面称为“剥蚀面”。[10]  剥蚀作用(denudation)  简称“剥蚀”。风、流水、冰川、波浪、海流等外力对地表进行破坏,同时将破坏的产物搬离原地的作用。按照外力性质分为风蚀、水蚀、浪蚀、冰蚀、潜蚀等[10]返回C  残积物(eluvium)  基岩经物理化学风化后,逐渐形成与母岩不同的碎屑物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