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认同教育何以可能

国家认同教育何以可能

ID:23765226

大小:57.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1-10

国家认同教育何以可能_第1页
国家认同教育何以可能_第2页
国家认同教育何以可能_第3页
国家认同教育何以可能_第4页
国家认同教育何以可能_第5页
资源描述:

《国家认同教育何以可能》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国家认同教育何以可能摘要:国家认同教育是国民性教育研究中的一项重要研究传统。在21世纪的今天,当我们面临全球化时代的挑战时,教育工探讨究竟如何有效实现“国家认同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个体对于国家的价值认同起源于个体身边的、可感的、切近的、面对面的具体人和事。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则需要以“直观可感”的方式,具体形象地呈现国家认同教育的内容,以此引起学生丰富、生动的价值意识和体验的发生。关键词:国民教育国家认同教育价值认同基础教育简介:胡萨,女,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讲师。国家认同教育是国民性教育研究中的一项重要研究传统。“国民性”和“国家认同”问题成为中国社会广泛关注的问

2、题,是伴随着中国社会从传统国家向现代国家的历史转型过程而产生和发展出来的。当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所有关于中国未来发展道路的不同选择之争,体现的恰恰是中国人在建立新的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时所经历的困惑与矛盾。在21世纪的今天,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认同问题不仅更加突显,而且更趋复杂,机遇与挑战并存。作为教育工能够深入理解“国家认同”问题产生的历史背景,从学理上澄清国家认同教育究竟意味着什么,探索我国学校教育中如何有效实现”国家认同教育”无疑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国民性教育中的国家认同教育何以必要“国民性”是指某一国家成员所共同拥有的民族文化精神特征,是在价值体系基础

3、上形成的稳定的性格特征,是国民素质的核心因素。和国民全体的个性化特性相对应而言,“国民性”强调的是国家成员的类型化特征,即是一国国民所共同享有的、相对稳定的、趋同性的文化精神特征和行为方式。然而,国家成员拥有这种“国民性”并不是一个人生而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教育而养成的。可以说,“国民性”问题始终是与教育相伴随的,国家成员主要是通过后天的教育而习得和了解国家的历史、文化、语言、制度、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教育的重要意义也在于塑造国民素质,提高民族精神品格。“国民性”这一概念的提出,是伴随着近代欧洲民族国家的兴起而形成的。对于中国而言,“国民性”问题的源起则有其特殊的社

4、会背景和历史意义,它是在近代中华民族面对西方殖民者的野蛮侵略,在民族生死存亡的时刻,思想家们在救亡图存中所共同关注的急迫现实问题。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对于“国民性”问题探讨的两种理路:其一,由“国民性”一说,发展成“国民性批判”思想,是中国近代思想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严复、胡适、鲁迅等思想家对中国“国民性”问题进行反省、批判,他们沉痛地思考国民精神中存在的瘤弊,以及国民思想文化素质如何才有可能提高,这些无疑都是属于对“国民性”问题的一种探讨。其二,由“国民性”问题而强调对国家的认同和民族文化的重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当国家深陷政治、经济、军事等

5、全面危机之际,国人应当如何对待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思想家则认为其正确的态度应当是:将中国的现代国家建设置于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明”之源头活水中,在此基础来领会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独特之处,理解其历史合理性、维护其现实正当性。因此,国民性教育并不是简单地批判“国民劣根性”,也不是对自己民族文化的全盘否定,或幻想完全重新植入其他国家的文明或文化。正如亨廷顿指出的那样:“如果一个现代‘国家’不能植根于她原先固有的‘文明母体’,而是千方百计与自己的文明母体断绝关系,力图想‘换种’而进入一个本不属于她的‘其他文明母体’,那么这个‘国家’就必然会成为一个‘自我撕裂的国

6、家’,其前途多半是令人沮丧的。”当然,梁启超所提倡的并不是文化复古主义,因此强调国家认同不是对其他文化的封闭与排斥,而是要寻找到中国人自己的价值理想。这种新的认同既不是简单地回到传统,文化复古;也不是冒然地全盘西化,崇洋媚外。“对于中国人来说,建立现代文化认同更意味着建立自己的国家理想和社会理想。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建立了现代的文化认同,才会有真正的中国发展道路。”正是在此意义上,本文将从“国家认同教育”的角度探讨“国民性教育”的问题。二、国家认同教育意味着什么“国家认同”究竟指的是什么,学界对此尚未形成统一的理解,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理解这一问题就会有各自不同的回答。有

7、学者从国家认同的主体的角度进行界定:个人维度上,国家认同是个人自我认知的一部分,是个人对其所处的政治共同体合法性的主动认同;国家维度上,则表现为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特性。有学者则将其概括为功能维度和内容维度两个方面,功能维度是公民个人确认“自己属于哪个国家以及这个国家有哪些特点”的心理活动,在此维度上国家认同实际上是国家认异。由此,国家认同便成为国家利益的,同时也成为国家存在的合法性力量和黏合力量。至于内容维度,有学者将之概括为双元结构:一为国家认同的文化性层面,即公民对领土、主权、主流文化传统、信仰等方面的文化认可和心理归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