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国学-张功耀

初识国学-张功耀

ID:23740062

大小:62.01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8-11-10

初识国学-张功耀_第1页
初识国学-张功耀_第2页
初识国学-张功耀_第3页
初识国学-张功耀_第4页
初识国学-张功耀_第5页
资源描述:

《初识国学-张功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初识国学张功耀当前,我国兴起了一股“国学热”。作为一个学术问题,国学研究是本不应该热的,热了就没有办法静下心来认真地做研究了。当前的“国学热”,不但妨碍我们研究,而且还把一些原来已经弄清楚了的问题重新搞乱了。为了使各位对国学有一个正确而全面的了解,我今天就来谈谈国学问题。国学问题涉及的方面很广。我今天所要谈论的只能作为一个入门看待。所以我把今天的题目定名为:初识国学。一、“国学”的由来“国学”这个词,源自《周礼·春官·乐师》:“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依据这个记载,国学就是教人舞蹈。汉代学者郑玄著《周礼注疏》

2、(第23卷)解释说:“谓以年幼少时教之舞。”据郑玄考证,国学所教的舞为“小舞”,只适合于20岁以前的人学习。20岁以后的人不学小舞,而学“大舞”。现在,我们叫“跳舞”。战国及其以前,舞就是舞,不存在“跳”舞一说。我国什么时候在“舞”前面加了一个“跳”字,我没有查考。反正在周朝和战国时期的文献中,没有“跳舞”这个说法。小舞和大舞有什么区别呢?小舞不戴冠,大舞戴冠,就是这个区别。周朝的时候,设置乐师这个官职,专门教20岁以前的人小舞。这就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学”。我们现在所讲的“国学”,是从日本引进的一个概念。日本这个

3、国家,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学习中华文化。公元10世纪的时候,日本开始致力于建设属于自己的“国风文化”。16世纪中叶,西方文化开始传入日本。于是,“兰学”兴起。“兰学”进入日本以后,既冲击了进入日本的中华文化,也冲击了日本本土文化。从那以后,中华文化、日本文化和西方文化在日本进行了长达300多年的碰撞。到19世纪中叶,这个碰撞最后导致了日本的社会革命。1853年,日本与美国之间爆发了“黑船事件”。它以双方签订《神奈川条约》为结束。依据这个条约,日本的港口对美国开放。从那以后,日本正式结束了“锁国时代”,开始了走向世界的历

4、程。它为后来的明治维新奠定了思想和文化基础。在这个过程中,中华文化在日本的国家体制中全都被抛弃了。这在日本的历史上就叫做“脱亚”。实际上,在这个“脱亚”过程中,日本本土文化也面临着崩溃,兰学则甚嚣尘上。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一批守旧分子开始站出来力图保护日本自创立“国风文化”以来的成果。于是,1882年,在日本东京的千代田,出现了日本历史上第一家私人创办的“皇典讲究所”,专门教习日本皇家典籍。1890年,这个“讲究所”开始设立“国学系”。讲习内容扩大到日本神道教、日本古代文学和诗歌。以后,这个“国学系”逐步繁荣成了“国学

5、院”。1906年,日本成立了第一所“国学大学”。1920年,所有这一类的“国学大学”都得到了文部省的承认。随之,它的教习内容也在不断更新,除传统的东西外,现代日本人创造的哲学、文学、诗歌、经济理论、宗教习俗,也被列为了教习内容。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日文化交流甚频。许多中国人到日本留过学。像鲁迅、蒋介石、周恩来都到日本留过学。通过旅日留学生这样一个途径,“国学”这个概念就从日本传到了中国。只是这个时候中国的“国学”,不再是周朝那个时候“教人小舞”的那个国学了,而是以研究和发扬中国本土文化为目的的那种国学了。于是,

6、涌现了如梁启超、王国维、林语堂、钱穆、傅斯年、章太炎、胡适之,那样一批卓有成就的国学领袖。其实,中国一直是国学至上的。而且,中国的国学一直非常封闭。中国古代,从选拔官员、文人休闲到男女之间谈恋爱,都免不了要玩点国学,或做策论,或吟诗作赋,或对对联。有的甚至把比武招亲也算在国学之内。在没有任何其他文化竞争的情况下,这样的国学娱乐基本可以满足我们中国人的精神需求。自从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和西学东渐以后,中国的国学开始面临挑战了。首先是佛教开始与中国本土的道教“斗法”。佛教是一种宗教化很充分的一种宗教。相比较而言,道教的宗

7、教化过程实际上没有完成。道教的道德内涵十分苍白,并且充满了许多迷信。佛教和道教“斗法”的结果,是在宋真宗年间实现了“佛道合一”。再后来,干脆形成了佛、道、儒“三教同修”的格局。你看我们长沙的岳麓山,山顶上是道教,山腰上是佛教,山脚下是儒教,就是这种“三教同修”格局形成的标志。相比之下,西学对国学的挑战就要尖锐多了。西学在制造、织造,自然力的运用和医学方面明显优于中国的国学。比如说,“开膛破肚”这件事,中国人只是在书上看到过,没有亲眼见到过。可是,西方医生可以对难产的妇女施行开膛破肚的外科手术,则是中国人亲眼见到过的。

8、在中国人的认识水平来看,火种无论如何是不能放在衣兜里的。可是,乾隆皇帝却亲眼看见了英国驻华大使马戈尔尼,从衣兜里掏出火柴来点火。这些中国人完全不敢想象的东西,西方人居然做到了。这使中国人开始反思“国学到底起什么作用”的问题。从那以后,中国敞开了西学东渐的大门。尽管如此,中国走向世界的速度还是远不如日本。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以后,迅速地走向了现代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