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739756
大小:106.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10
《浅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在探索和改革中,基本改变了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象,逐步形成了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但现行数学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只重基本知识,轻视能力培养;只重解题结果,轻视过程与方法的指导;只重模仿练习和重复练习,轻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等现象。归根结底,这些现象集中反映在教师单向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生在学习中主体地位未能得到体现,不能主动、活泼地发展。 二、构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
2、式的指导思想 努力推进教育创新、着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前我国深化教育改革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作为从事一线工作的教师――我们应义不容辞地担当起时代赋予的重任,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的重任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中。而构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在教学实践中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培养研究型、创新型教师。 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课堂教学没有千篇一律的模式,这需要我们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去探索,创建出具有地方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6
3、 笔者认为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还是存在其优点的,不能全然摒弃。要在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使教学的灵活性得以发挥,学生的实践机会得以保障,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激发,形成一套适合当前时代发展的教学模式。简单地概括为:引―探―质―练―结。 引――激情引入 教师能否上好一堂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因此教师要充分应用好一切教学手段,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把100%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来。 如:六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课前欣赏:播放《曹冲称象》录像,承接故事情境,感受策略的作用。教师提出相关问题:(1)故事
4、中曹操提出了什么要求?(2)众大臣有没有解决这个难题吗?(3)曹冲用了什么办法解决了这个难题? 师:要称出那头大象的重量,大人们都束手无策,七岁的曹冲却想出了那么巧妙的解决办法,相同重量的一船石头的重量来代替大象的重量,真了不起!这实际上就是一种“等量替换”的思想。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 探――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去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在合作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突破难点。或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演示得出概
5、念、推导出公式,或自主探究计算题的解题步骤、应用题的解题思路等。有时也需要适当地、恰当地选择传统的教学方法――6讲授法,教师适宜地点拨指导、讲授难点。不是说当前的教育提倡自主学习,什么都让学生去探索,对于学生从未接触过的或难以理解的概念等知识,教师的讲授是必要的,有时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六年级《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一课中,出示例2中的实物图(逐一出示,学生说出各是什么牌)(1)提问:把这些牌洗一下反扣在桌上,从中任意摸一张,摸到红桃A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摸到黑桃A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讨论后明确:一共有6张牌,红
6、桃A有1张,摸到红桃A的可能性是1/6。一共有6张牌,摸到每张牌的可能性都是1/6。(2)提问:从这6张牌中任意摸一张,摸到红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你是怎样想的,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汇报不同的想法?(3)提问:你还想到什么问题?小组讨论交流(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写在问题卡上)集体交流。学生提出问题,由其它组学生来回答。 这一环节是全课的核心环节,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探究学习,进一步理解掌握可以用几分之几来表示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特别是在解决了前两个问题之后,让学生自主提出与可能性有关的问题,学生在
7、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汲取了更多的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合作交流意识。 质――先小结,再质疑 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讨论的过程后,给学生提供整理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从而掌握本课的教学重点。小结出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图形的特点、概念的内涵、计算题的计算法则等,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质疑。 如:六年级复习课《图形与变换》中在进行了基本练习之后6 小结:平移和旋转只是改变了图形的位置,不改变图形的大小。 质疑:如果我们要想改变一个图形的大小,而使它形状不变,你有办法吗? 生:可以采用放大或
8、缩小的方法。 练――巩固新知,拓展思维 这一环节可以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巩固新知的基本题。是针对新课的知识设计的填空题或是判断题、基本知识的练习题等以巩固学生对新知的理解与掌握,其次是拓展思维题,这里提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微拓展题,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不要设计得难度太大,让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