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738852
大小:109.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10
《胜利煤田煤的赋存规律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胜利煤田煤的赋存规律研究 胜利煤田勘探区被第四系全部覆盖。井田内发育的地层自下而上有:中生界白垩系下统巴彦花群锡林组(K1bxl)和胜利组(K1bsh);新生界第三系上新统(N2)及第四系(Q)。其中,锡林组(K1bxl)和胜利组(K1bsh)是本区的含煤地层。现将各地层由老至新分述如下。 一、中生界白垩系下统巴彦花群(K1b) 巴彦花群是一套陆相沉积并多相结合的含煤建造,根据其岩性组合及古生物化石,将该群分为锡林组(K1bxl)和胜利组(K1bsh)。 1、锡林组(K1bxl) 该组按其岩性可分为下砾岩段、下含煤段和泥岩段,各段情况如下: (1)砾岩段(K1bxl1
2、) 以灰白~灰绿色、紫红色砾岩、砂砾岩为主,夹细砂岩、粗砂岩薄层。砾石成份主要为花岗岩、石英岩、片岩、板岩及安山岩等,钙质胶结,局部含炭屑及动物化石。该段为巴彦花群底砾岩,其厚度受古地貌形态控制,变化较大,没有一定的规律,起伏不平的盆地基底被其填平补齐。在区内139号孔见此段,钻见厚度120.49m,但未穿过此层位。其岩性粒度从盆地两侧向中心部位由粗逐渐变细,垂向上由上往下逐渐变粗,与下伏地层不整合接触。 (2)下含煤段(K1bxl2)7 该段是以湖相为主的含煤段。主要岩性为深灰色、灰色泥岩、粉砂岩夹细砂岩、粗砂岩及煤层。在该段的上部含12(146号孔)煤组。区内只有139
3、号孔穿过此层位,厚度260.90m。该段地层由南向北增厚,岩性粒度变化由盆地中心向两侧变粗,为冲洪积相的砂砾岩、砾岩。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 (3)泥岩段(K1bxl3) 该段以11煤组底板为上界,以12煤组顶板为下界,是胜利、锡林两组含煤段之间的过渡段。岩性以灰、深灰色泥岩、粉砂岩为主,为湖相沉积。沉积厚度较稳定,一般为64.6~122.51m,平均88.63m。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2、胜利组(K1bsh) 胜利组是本区主要含煤地层。该地层具有含煤系数大、煤层厚、资源储量大、剥采比小的特点。本组底界为11煤组底板,按岩性确定为上含煤段(K1bsh1)。 上含煤段(K
4、1bsh1)是本区主要含煤段,以河流沼泽相和泥炭沼泽相为主。主要岩性为煤层、灰~灰白色粉砂岩、泥岩、细砂岩、粗砂岩夹砾岩;含13个煤层。其中,6号煤层为全区可采煤层、4、5、6下2、7、8、9、11号为全区大部可采煤层,6下1、8上、10号煤层为局部可采煤层,2、3号煤层为不可采煤层。该段地层以11号煤层底板为界,与下伏锡林组整合接触,厚度一般在135.67~677.45m,平均470.83m。 二、新生界 1、第三系上新统(N2)7 全区分布,岩性主要为冲洪积的灰绿色砂砾岩、砂岩及棕红色、灰白~灰绿色粘土组成。粘士中含钙质结核。砂砾岩、细粉砂泥岩多为半胶结、松散,风干后易
5、碎,水浸后呈流砂状。厚度一般在3.80~129.11m,平均50.22m。 2、第四系(Q) 全区分布。岩性主要由浅黄~灰黄色砂砾及粗、中、细粉砂和亚粘土、亚砂土、覆盖土组成。全层厚1.00m~128.92m,平均厚45.44m。其厚度变化由西南向东、东北逐渐变薄。 三、含煤地层 本区含煤地层为下白垩统巴彦花群锡林组下含煤段(K1bxl2)和胜利组上含煤段(K1bsh1)。 根据本次勘探及普查资料分析,锡林组下含煤段在本区仅局部发育12号煤层。区内只有普查阶段的139号钻孔穿过该层段,地层厚度260.90m。岩性主要为灰~灰绿~黑褐色泥岩,较致密,含植物碎屑,无层理,具
6、滑面;其次为灰~灰白~灰绿色中、细、粉砂岩类,泥质或钙质胶结,具波状层理;少量灰绿色砂质泥岩及薄煤层组成。 其沉积特征表现为:由于盆地升降的差异性和补偿关系的变化,在湖相沉积过程中,仅局部出现沼泽化现象,但均衡补偿的时间持续比较短,所形成的煤层均较薄。岩性变化总体为由聚煤中心向两侧粒度逐渐变粗。 胜利组上含煤段(K1bsh1)煤层发育最好,厚度大,是本次勘探的目的段,本区含10个煤组,13个煤层。地层厚度平均470.83m。岩性主要由煤层、灰~灰白色~灰黑色粉砂岩、灰~灰绿色~深灰色~灰黑色泥岩、细砂岩、粗砂岩及灰~灰绿色砾岩组成。7 其沉积特征表现为:胜利组上含煤段是在锡
7、林组泥岩段沉积期的大型湖泊淤浅基础上逐步发育的。随着沉积时间的延长,沉积物的堆积,浅水湖泊逐渐沼泽化,开始以沼泽相和泥炭沼泽相沉积为主,标志着含煤沉积的开始。在含煤沉积开始时便形成了一个旺盛期,沉积了11号煤,而后成煤环境变小,结束了一个沉积旋?;而10、9、8、7号煤层的沉积面积又逐渐增大,到6号煤层的沉积时是含煤沉积的鼎盛时期。6号煤层沉积后,由于盆地沉降的不一致性,使得其上部的5号煤层在沉积时与6号煤层间距在本区西部从倾向上由两侧向聚煤中心逐渐变小,从走向上由西向东间距逐渐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