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733269
大小:57.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1-10
《《旧唐书,屈突通传》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旧唐书,屈突通传》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旧唐书?屈突通传》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淮南市2012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9分)屈突通,雍州长安人。(隋)文帝遣通往陇西检覆群牧,得隐藏马二万余匹。文帝盛怒,将斩太仆卿慕容悉达及诸监官千五百人,通谏曰:“人命至重,死不再生,陛下至仁至圣,子育群下,岂容以畜产之故,而戮千有余人?愚臣狂狷,辄以死请。”帝寤,曰:“朕之不明,以至于是。感卿此意,良用恻然。今从所请,以旌谏诤。”悉达等竟以减死论。由是渐见委信,擢为右武候车骑将军。奉公正直,虽亲戚犯法,无所
2、纵舍。时通弟盖为长安令,亦以严整知名。时秦、陇盗贼蜂起,以通为关内讨捕大使。有安定人刘迦论举兵反,有众十余万。通发关中兵击之,师临安定,初不与战,军中以通为怯,通乃扬声旋师而潜入上上郡。迦论不之觉,遂进兵南寇,去通七十里而舍,分兵掠诸城邑。通候其无备,简精甲夜袭之,贼众大溃,斩迦论并首级万余,于上郡南山筑为京观,虏男女数万口而还。炀帝幸江都,令通镇长安。义兵起,代王遣通进屯河东。既而义师济河,大破通将桑显和于饮马泉,通大惧,留鹰扬郎将尧君素守河东,将自武关趋蓝田以赴长安。军至潼关,为刘文静所遏,不得进,相持月余。通又令显和夜袭文静,显
3、和军溃,悉虏其众,或说通归降,通泣曰:“吾蒙国重恩,历事两主,受人厚禄,安可逃难?有死而已!”每自摩其颈曰:“要当为国家受人一刀耳!”通闻京师平,乃留显和镇潼关,率兵东下,将趋洛阳。通适进路,而显和降于刘文静。遣副将窦琮、段志玄等率精骑与显和追之,遂擒通送于长安。高祖谓曰:“何相见晚耶?”通泣对曰:“通不能尽人臣之节,力屈而至,为本朝之辱,以愧相王。”高祖曰:“隋室忠臣也。”命释之,授兵部尚书,封蒋国公,仍为太宗行军元帅长史。从平薛举,时珍物山积,诸将皆争取之,通独无所犯。高祖闻而谓曰:“公清正奉国,著自终始,名下定不虚也。”寻以本官
4、判陕东道行台仆射,复从太宗讨王世充。世充平,通功为第一,寻拜陕东大行台右仆射,镇于洛阳。数岁,征拜刑部尚书,通自以不习文法,固辞之,转工部尚书。贞观元年,授洛州都督,赐实封六百户,加左光禄大夫。明年,卒,年七十二。(节选自《旧唐书?屈突通传》)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悉达等竟以减死论竟:竟然B.遂进兵南寇进:进犯C.既而义师济河济:渡过D.每自摩其颈摩:抚摸【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竟”,副词,此处意思为“最终”。巧合的是2011年的一模A
5、项考查的也是“竟”(帝竟从安议竟:竟然)。有点难度的字是“摩”,古汉语中有“抚摸”的意思。文言文实词的考查一直采用的是查字典的方式,即给出词义解释,要求考生根据语境判断其解释的对错。所以,解答该题第一原则就是语境原则,即把该字或词放到上下文中进行分析比较,本题放回原文,很容易判断的。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意义与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A.朕之不明,以至于是命释之,授兵部尚书B.擢为右武候车骑将军要当为国家受人一刀耳C.显和军溃,悉虏其众每自摩其颈曰D.岂容以畜产之故,而戮千有余人通自以不习文法,固辞之【答案】C【解析】本题考
6、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学优网C项均为代词,相当于“他的”。A项前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后为代词,作宾语,相当于“他”。B项前为动词“做”,后为介词“替”。D项前为介词,相当于“因为”,后为动词“认为”。3.下列对内容表述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帝派屈突通检查陇西放牧的情况,结果查得当地官员隐藏马匹,文帝大怒,要将太仆卿和一千五百多管事的官员处死。后经屈突通力谏,文帝免除了他们的罪责。B.刘迦论造反后,屈突通发兵征讨,最初表现出怯意,后来才在刘迦论无备的情况下,调用精兵击溃贼兵。
7、C.屈突通听说洛阳被义兵占领,于是率军去救,被降将桑显和及刘文静副将窦琮、段志玄等追擒,送至长安,太祖以其忠贞,仍授其兵权。D.突通不爱财货,为高祖称赞,又因讨王世充功居第一,被授陕东大行台右仆射一职,镇守洛阳。【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A项原文“悉达等竟以减死论”,只是免于死罪,并非全免罪责。B项“初不与战,军中以通为怯”只是诱敌之法,并非真怯。D项“授陕东太行台右仆射一职”,只是因为“又因讨王世充功居#from本文来自学优网.gkstk.end#第一”,不包括前面
8、“突通不爱财货,为高祖称赞”的原因。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有个别选项是对原文中的某一句中的一个词翻译不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