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731673
大小:79.68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10
《有效提升语文教学效果之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30:问课哪得高效率为有“管管”自通畅——有效提升语文教学效果之思考【摘要】:一堂死如水的语文课,教学效果必定会大打折扣。在教学中,我们要在导课时做好开局,并发挥民主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愉悦、融洽的氛围中完成我们的语文教学。【关键词】:导课、民主、兴趣、氛围一堂语文课,学生情绪的高涨与低落,课堂气氛的轻松与紧张,决定着这一节课的成败。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陶冶了情操,获取了知识。为此,我们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有必要采取相关的措施,多管齐下,盘活我们的语文课堂。通“导课”之管,盘活“开局”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
2、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导课好比乐器调弦,弦没调好,曲就谈不真。设计精彩的、具有启发性的、具有“凤头”之妙的导课形式,不但能迅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更能让学生集中心智进入上课状态。一是可创设情境,集中学生注意力,引人入胜。情境的创设可通过设置悬念、酝酿感情、意境营造等导入方法实现。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时,设置了两个悬念导入。她说:“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是读过孔乙己这篇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鲁迅在自己写的小说中最喜欢的也是《孔乙己》,这是为什么呢?鲁迅先生是运用怎样的鬼斧神工之
3、笔来塑造这个形象的?读了这篇文章后,你就可以得到回答。”接着,她又提出第二个悬念,“人们看了悲剧后往往流出同情的泪水,或感到很悲伤,而读了《孔乙己》这篇小说,我们的眼泪不是往外流,而是感到内心的刺痛,那么孔乙己的悲剧又是什么样的悲剧呢?”这两个悬念的设置,把学生的注意、兴趣、思维一下子吸引到所提的核心问题上来,并促使学生围绕核心问题阅读、思考,极大地诱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为整堂课的成功教学奠定了基础。二是借助导入调动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导入新课这一个环节。我们可以采用表演法、练习法、活动法、演说法、温故法等导课方法;也可多种方法并用,从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上文言文一类文章时,可以
4、采用练习法导入;在讲授诗词一类文章时,可以采用学生朗读、背诵或默写的形式导入新课;在上科技类说明时,可以采用实验法导入。讲授《雷雨》一文,可用表演法导入:事先让学生去研读剧本,揣摩人物性格和特征,然后请学生排演了“母子相见”那一个情节,效果不错,事后更激起了学生品读剧本的兴趣。通“民主”之管,盘活“主体”爱默生曾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所以,老师在课堂上或课外时间都应尊重理解信任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平等的师生对话环境。课外,与学生做个平等的朋友。我们老师不要老是摆出一副“师道尊严”的样子,应该成为关心爱护学生的知心朋友。面对有问题的学生,也要照顾学生的尊严,不要冷嘲热讽,这样只
5、能让学生与我们对抗。相反,我们可请学生谈谈感受和看法,征求学生意见,然后给予处理。课内,学生违反课堂纪律,不要当面批评,可以用眼神或姿态语来暗示,课后再对学生进行教育或提醒,这样做,学生一定会心存感激。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这告诉我们:我们的教学要真正做到教学民主,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因此老师要尽可能地运用形式各异的教学手段,把我们的学生都吸引到学习中来,以下一些方式甚是有效:一是要灵活多样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内在的兴致。魏书生曾说:“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
6、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在上《雷雨》中周鲁相认一场戏时,我就先让学生默读该部分,然后用录象播放相认部分。认真揣摩人物的感情变化,进行对话练习。最后老师设疑作者曹禺为什么不写他们直接相认?接着老师进行激疑“作者是不是单纯为了增加字数,多拿几个稿费”,然后老师进行质疑“一眼认出和经过三折后相认哪个更有味”,最后老师释疑。当然还可用教学方法:直观式、启发式、演示式等,这些教学方法要综合运用,灵活巧妙地融于教学中,从而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陶醉,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自觉自主地投入到学习中。二是尽量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他们变成学习的主体。在上课过程中,要尽量地动用学生,让学生都有一个表现的机会
7、。为此,我们上课时,可采用设疑激疑法、讨论法、练习法、活动法等手段,既可充分地动员学生,又可圆了学生表现的欲望。分析《再别康桥》时就可设疑激疑:这首诗歌是写诗人昔日的甜蜜恋情还是写对康桥的惜别情或是对流逝岁月的追忆?这样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冲突”,可促使学生成为解决问题的主体,主动思考,达成问题的解决。通“需要”之管,盘活“兴趣”“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