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728518
大小:10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0
《中专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专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 一、中专学生语文学习的现状 1.知识面较窄,课外阅读量少。 中专学校的语文教师相对普教而言,很少有教研、进修的机会。职教更是有一定的封闭性,也就是说在面向普通中学的师范模式里培养出来、毕业后从事职教工作的教师,教学能力得不到提高,教学观念得不到及时转变,这种状况长期以来没有多大改变,教学方法大多沿袭传统模式。特别是在中专这块园地,语文教学严重脱离中专生的实际和心理需要,依然停留在中心归纳、词句理解和写作特点上,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效果,同时也不重视学生主体自觉性和学习习惯的形成。学校图书馆资源本来有限,学生对中外文学精品的阅读更是少之又少。由于受到网络游戏等一
2、系列娱乐方式的冲击,很多中专生课余是不阅读的。学生在校的课外阅读量明显不足。从阅读取向来说,不少中专学生青睐看言情、武侠、侦探等通俗文学作品,无益于语文能力的培养。 2.学习态度普遍不够端正。4 相当一部分中专生对语文不够重视,作业方面,根据调查,教师检查才完成的占60%,只有不到30%的学生承认是自己独立完成的,另有10%左右的学生不完成作业。同时我们在同学生沟通过程中不难发现,有九成以上的学生认为专业课程更有实用价值,因此将大部时间和精力花在专业课的学习上。在学习方面,遇到学习困难,有6%的学生因畏难情绪或根本不在乎而任凭学习困难积压,依靠老师或同学占大部分,达到64%,能自己解决的
3、学生仅占30%。 二、新时期中专语文教学的发展路径 1.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口头语言则是人们传情达意运用最多,且最直接最高效的手段,是语文教学很重要的内容。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形象。一个语言得体、滔滔不绝与一个讲话词不达意、木讷的人相比,人们欣赏哪一个?答案是不言自明的。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差,就不会热情地接待客人,不会处理好客户关系。所以,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语言。课堂上采用启发式教学,多让学生回答问题,不失为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一条途径。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一堂课就45分钟,每个教学班有几十名学生,课堂时间即使让学生发
4、言全占去,每人又能说多长时间?何况这是绝不可能的。而且语文课的节数非常有限,要想弥补这些不足,就需要把口头语言能力的培养延伸到课外,教师可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对课文内容进一步展开讨论,还可以就社会上的某些问题进行讨论,这样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促使学生对社会问题更加关注,并作出思考,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同时,在作文教学中,可适当布置一些口头小作文,让学生稍做思考后分组发言,在此基础上各个小组选出一两名学生在班内发言,这样可以使学生作文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都有所提高。 2.改变教学观念,大胆创新。 传统的教学就是“传道、授业、解惑”4。绝对正统的课本教育,其
5、知识传授仅限于课本,即就课论课,所有习题答案都以教师为准。课堂上教师一人主宰。提问成了教师的专职,回答成了学生的必尽义务。这样时时处处都控制着学生思维,总拘泥于固定的框架,这样的教育还何谈创新呢?因此应转变观念,建立“大语文”观,让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多样化的传授。 (1)根据中专学生的特点,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中专学生大多缺乏自信心,已经习惯教师代劳一切。尤其是理解性的题目,总怕与老师答案不完全一致,总怕错,久而久之成了课堂上教师一人说,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始终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他们总期盼别的同学发言,然后举双手赞成,所以答案总是唯一的。其实语文教学中有些问
6、题本身就有不同的答案。以分段为例,面对一篇文章要先分清层次脉络,然后才理解赏析。一篇文章也是一个多面体,不同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会划出不同层次,只要有道理、合乎逻辑就要给予及时肯定,不要在他们发言的第一次就扼杀他们的创新能力。并且阅读一篇课文,不能拘泥于一种成型的看法。而多思考多琢磨,经常从多角度划分层次,能使学生的思维变得严密、全面、深刻、灵活。推而广之,看一切事物、事件、分析人物也就能从不同的角度提炼、研究,激发创新意识。 (2)创造性地进行阅读指导与作文训练。在课文中适时地对重点段进行阅读指导,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题目让学生做,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但课内阅读是十分有限的,更多的是
7、课外阅读、学生自主阅读。只有大量地进行课外阅读才能真正起到增长知识的作用,因此要对课外阅读进行艺术的指导、有创造性的指导。4 (3)引导学生多思、质疑,反其道而行之。 一直以来,教师主宰课堂,学生大多高分低能。何谈创新?为此,要把学生的活动变为“思维体操”,强调学生“跳起来摘果子”。课堂上,根据学生实际设疑或让学生互相设疑,启发学生多思解疑。如讲《愚公移山》后,教师肯定愚公移山的正确性,然后引导学生多思、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