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采访及其适度原则

隐性采访及其适度原则

ID:23720458

大小:68.22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1-09

隐性采访及其适度原则_第1页
隐性采访及其适度原则_第2页
隐性采访及其适度原则_第3页
隐性采访及其适度原则_第4页
隐性采访及其适度原则_第5页
资源描述:

《隐性采访及其适度原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隐性采访及其适度原则摘要:本文从隐性采访的概念出发,分析了隐性采访产生的原因,指出隐性采访是媒体获取新闻素材的重要方法之一,重点探析了隐性采访中适度原则的把握,认为媒体从业者必须充分考虑到新闻事实本身、新闻当事人和受众的伦理道德底线,以合法、合理的新闻报道,正确体现舆论导向职能。关键词:隐性采访适度伦理道德随着我国传媒业的发展,媒体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从中央到地方的媒体把关注点不约而同地从一般的时政新闻倾向民生新闻。而报道这些新闻事件的时候,各家媒体都使出浑身解数用各种常规和非常规的手段进行采访。隐性采访,作为一种特殊的采访手段在近年来被大量使用,而这种采访方

2、式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如何在保证新闻事实真实性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做好新闻报道,成了新闻从业者和广大受众关注的问题。隐性采访的概念及其成因隐性米访的概念。隐性米访,是在米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身份以体验或者其他方式,不公开获取己发生或正在发生而并未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①据资料记载,有关于隐性采访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890年,那时《纽约世界报》的女记者伊丽莎白化名布莱,装扮成精神病人以“治疗”为名混入精神病院,调查病人在精神病院里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并以《疯人院10天》为题写出了3篇报道,一时间引起了轰动。我国古代明君贤

3、臣为惩治贪污官吏而采取的“微服私访”可以算作是广义上隐性采访的最早使用渊源。在我国,1992年中央电视台记者对河北省无极县假药市场的暗访是中国电视界第一次采用隐性采访的报道方式。1993年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张勉之对北京街头出售假发票现象进行暗访,隐蔽使用录音机采访,获得第四届中国新闻一等奖。隐性采访以其不公开采访身份、不公开采访目的、不公开采访手段的特点,成为新闻媒介发挥舆论监督功能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因为隐性采访方法的隐蔽,常常使记者能得到常规采访无法得到的采访对象没有防范和掩饰的原始状态,因而最能体现新闻的真实性特征。又因为是在被采访者毫不设防的情况下报

4、道,所以其内容又往往具有轰动性、震撼力。隐性采访的成因。在我国,近年来隐性采访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为何传媒从业者会如此热衷隐性采访的使用呢?首先从媒体自身的角度来看:为了争取受众,各个媒体想方设法在节目内容、节目形式、节目创意上下工夫。各家新闻媒体在对同一新闻事件的报道中都力求最快、最新、最真实,以便在同质化竞争中赢得市场。而在常规的采访手段下,要想达到以上标准已经是难上加难,因此隐性采访随之出现。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新闻调查》、《每周质量报告》等节目就是以报道社会阴暗面、揭露丑恶现象而著称,这些节目中就经常使用隐性采访的手段。在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

5、开办初期的节目《触目惊心假发票》中,记者暗访了上海火车站广场票贩子倒卖增值税发票的真实情况。摄像机架在40米开外的地方,记者隐匿自己的真实身份和女票贩子进行交涉,在票贩子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客观真实地再现了票贩子倒卖假增值税发票的犯罪事实,引起了上海市有关部门及领导的高度重视查处了涉案人员。这是《焦点访谈》第一次成功地运用“偷拍”的采访方式,揭露违法乱纪行为。其次,受众的心理需求也是隐性采访存在的主要原因之一。人们天生就具有好奇的心理,越是平时无法触及的地方,对其好奇心理的刺激就越发强烈。②媒体的隐性采访手段正是以其隐蔽的采访手法,将新闻求新、求奇的特点融合其中

6、,而在对一些犯罪的新闻报道使用隐性采访的同时,也迎合了受众冒险和窥私的心理。在这样一个“注重悬念叙事的时代”,电视新闻隐性采访的长镜头和同期声等讲述方式把观众直接带入了新闻现场,无疑更加真实地增强了视觉和听觉的冲突。隐性采访适度原则的把握隐性采访的各种争议一直存在,但是为什么隐性采访在引起巨大争议的同时,又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消失,这就需要深宄在新闻传播中,媒体和受众之间的关系。学者顾理平在《隐性采访学》中提到新闻具有以下社会功能:1.反映社会现实,传递多重信息;2.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3.传承优秀文化,推动社会文明;4.实施社会监督,维护社会秩序。③隐性

7、采访对于新闻价值本身而言,确实能够突破以往常规采访环境的封闭性和事实本身的隐蔽性,准确地抓住新闻事实的真实面目。它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可视性和可听性,能够吸引受众的注意,体现新闻的真实性。同时对于媒体而言,使用隐性采访可以揭露社会阴暗面,还能满足受众解气和窥视的心理需要,因此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但是,在新闻采访中隐性采访的使用还是要遵循一定的适度原则。隐性采访要以遵守相关法律为前提。在现实的采访过程中,记者可能会遇到许多阻力,导致采访的不顺利或者失败。但是,记者在新闻采访中所遇到的困难并不能成为其使用隐性采访进而侵权的理由。隐性采访中记者的身份角色应有严格限制。隐

8、瞒记者身份是隐性采访的重要特征,记者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