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融合时传统内固定与张力带固定的疗效比较

踝关节融合时传统内固定与张力带固定的疗效比较

ID:23674006

大小:52.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09

踝关节融合时传统内固定与张力带固定的疗效比较_第1页
踝关节融合时传统内固定与张力带固定的疗效比较_第2页
踝关节融合时传统内固定与张力带固定的疗效比较_第3页
踝关节融合时传统内固定与张力带固定的疗效比较_第4页
踝关节融合时传统内固定与张力带固定的疗效比较_第5页
资源描述:

《踝关节融合时传统内固定与张力带固定的疗效比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踝关节融合时传统内固定与张力带固定的疗效比较作者:陈文,邢敦凯,卢云,龚泰芳,王平年 [关键词]关节融合;固定方法;比较踝关节融合术一直是治疗踝关节严重病变的最佳方法,因为目前还没有理想的假体来进行踝关节置换术[1],一个对合良好的融合常会使病人获得无痛性步态,其功能常超出病人的期望[2]。提高融合率的关键技术之一是胫距关节面切除后的固定方式。有钉板法(滑槽内置植骨法、用腓骨作外置自体植骨、钢板法)、U形钉法、交叉螺丝钉及克氏针等传统的固定方法[3]和我科自行设计的张力带法。本文对踝关节融合时的传统方法和张力带法的疗效进行比较,从而为

2、踝关节融合时选择不同的固定方式提供参考。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1995年5月~2005年4月进行踝关节融合44例,其中1995年5月~2000年5月行传统固定方式的踝关节融合,本组28例,其中男20例,女8例,年龄28~64岁,平均50岁。创伤性踝关节炎18例(Pilon骨折2例),腓总神经损伤晚期足下垂2例(已行胫后肌腱转位代胫前肌,术后足下垂畸形仍不能完全解决者),距骨缺血性坏死4例,结核性和低毒性踝关节炎各1例(静止期),翻修融合手术2例。2000年5月~2005年4月行张力带法踝关节融合,本组16例,其中男13例

3、,女3例,年龄22~74岁,平均56岁。创伤性踝关节炎8例(Pilon骨折2例),距骨缺血性坏死2例,低毒性踝关节炎2例(静止期),翻修融合手术4例。  1.2治疗方法  1.2.1胫距关节的处理:踝前正中切口,充分暴露踝关节,凿除胫骨、距骨和腓骨的全部关节面软骨以减少不融合及术后踝关节肿痛的发生率,彻底去除死骨、纤维肉芽组织及坏死组织,修整骨端以显露新鲜骨面至渗血为止。胫骨远端的穹隆和距骨背侧的圆顶之间良好的骨性接触是胫距关节融合成功的关键,内踝及外踝内侧用刮匙刮出足够的深度,以保证容纳于胫骨下方轻度内移、后移及上移的距骨,使胫骨远

4、端的穹隆和距骨背侧的圆顶原有的凸凹对合的关节面紧密吻合而保留其耦合关系,避免清创致距骨上移后内、外踝对胫骨、距骨骨性接触的阻挡,并使胫骨、距骨及跟骨保持同一轴心。用双氧水和碘伏分别浸泡5min并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若有骨缺损,可用异体骨组织或取自体髂骨植骨。  1.2.2传统内固定:钉板法(滑槽内置植骨法、用腓骨作外置自体植骨、钢板法)、U形钉法、交叉螺丝钉及克氏针等。置引流管一根,加压包扎,术后行抗炎、对症处理,伤口愈合后行石膏固定,嘱加强患肢肌肉的功能锻炼并扶拐下床活动。  1.2.3张力带法内固定:保持踝关节背屈0°、外翻5°~

5、10°、外旋5°~10°及距骨轻度向后移位,在胫骨远端距关节面约4cm处,在胫骨的前方平行胫骨的轴线,交叉或平行钻入2根直径2.5mm的克氏针直至距骨,以不穿透距下关节面为准,在距骨颈、体交界处后侧1.0cm左右,在跟、距关节面的边缘,自内侧向外侧平行躯体冠状面钻孔后引入直径1.5mm双股钢丝,尽量使克氏针位于距骨孔内钢丝的前方。钢丝交叉后绕过克氏针末端拧紧钢丝,对于骨缺损者在拧紧钢丝前放入异体或自体骨。置引流管一根,加压包扎,术后行抗炎、对症处理,无需行石膏固定,嘱加强患肢肌肉的功能锻炼,一周后扶拐下床活动,2周后拆线并扶拐部分负重

6、。  2结果  所有病例均随访3月~8年,平均5年。传统法固定组中有3例发生感染,4例融合失败后行翻修融合手术,术后需行石膏固定14周,融合时间平均18周,12例融合5年后出现足部其它小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张力带法固定组无感染病例、无融合失败病例,术后无需石膏固定,融合时间明显缩短(平均12周),1例融合5年后足部其它小关节出现创伤性关节炎。  3讨论  3.1传统固定法和张力带固定法固定强度的比较从距骨的高度及钢板的孔距可知距骨最多能允许2枚螺钉进行固定,故钉板法对踝关节融合的固定不符合内固定的原则,固定作用较弱;而交叉克氏针、交叉螺

7、钉固定时因小腿三头肌跖屈的肌力远远大于踝关节背伸的肌力,致内固定物的负荷增加,若伤口愈合后不行石膏固定极易致内固定物断裂;U形钉法踝关节融合是一种最原始、固定效果最差的方法,必须用石膏固定以维持所需的功能角度;张力带踝关节融合是在胫骨远端距关节面约4cm处,在胫骨的前方平行胫骨的轴线钻入2根克氏针及在距骨颈、体交界处后侧1.0cm处,在跟、距关节面的边缘,自内侧向外侧平行躯体冠状面钻孔后引入直径1.5mm双股钢丝,钢丝交叉后绕过克氏针末端拧紧使踝前部加压,由于小腿三头肌肌肉的拉力而产生平衡加压,从而形成张力带固定技术。两根平行或交叉的

8、克氏针使踝关节的两端沿着克氏针的轨迹作向心性移动,使二骨端紧密接触,使踝关节融合面的摩擦力大于剪力,加之克氏针的抗剪力作用,钢丝的应力转化为压力,使克氏针、钢丝发挥协同效应,因此张力带系统更富有生物力学优势,极大地提高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