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市财政局工作总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市财政局工作总结XX年,市财政工作坚定不移地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积极应对“”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和经济形势重大变化带来的挑战,在预算执行中主要抓了以下工作:确保财政收入持续增长。XX年是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以来抓收入最艰巨的一年。财政收入总体走势大起大落、增长前高后低。“”汶川特大地震前4个月,财政收入仍处于高增长运行。“”汶川特大地震后,财政收入增幅逐月回落。而后,又受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展变化冲击,收入增幅下滑速率加快。在后8个月中,全市财政收入增长平均每月以个百分点的速率下滑,保收入增长成为财政工作最紧迫的任务。针对组织收入
2、中出现的新情况,在抓收入中实行了保收入增长就是保全局的方针。一是充分发挥财政在组织收入中的统筹协调作用,适时分析经济发展走势对财政收入的影响,适时监控财政结构变化对财政收入的影响,适时梳理政策性减收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指导和协调各项财政收入的征收。二是主动配合税务部门实行主体税收与一般税收、重点税源与零散税源一齐抓工作方针,实行精细化分类征管,努力缩短税收差距;支持执收执罚部门依法合规的开拓非税收入渠道、范围,提高政府资源性收益运作水平,组织各项政府非税收入。三是主动把握收与调的力度,顾眼前谋长远,在全市兑现各项政策性减税免税1
3、93,188万元、制度性减费减收38,149万元的情况下,税收和非税收入同口径比上年增长%和%,全市一般预算总收入完成6,859,419万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实现了持续增长。确保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资金需要。一是紧急启动财政资金应急预案,首批抗震救灾专款3,000万元第一时间拨付抗震救灾抢险第一线;二是把资金保障视为抗震救灾的生命线,按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原则,在全域建立24小时资金畅通“绿色通道”;三是集中统筹、调度、管理中央、省、市各类抗震救灾资金,在尊重捐赠者意愿前提下将各类捐赠资金纳入抗震救灾资金保障体系统筹安排
4、;四是市级党政机关带头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带头压缩行政公用经费、带头调整专项支出,从严控制人员支出、从严控制车辆购置、从严控制会议、从严控制办公设备采购、从严控制公务接待、从严控制差旅费、从严控制其他一般行政支出、从严加强财务管理,当年调整压缩行政经费和项目预算39,910万元,全数用于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五是实行我市历史上力度最大、涉及范围最广的减税减费政策,对15个税种和93项行政事业收费和政府基金项目实行了减免,当年地方财政减收231,337万元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六是建立市级政府灾后恢复重建专项资金。XX年由市级财政负
5、责筹集100,000万元灾后重建资金的任务超额完成,实际到位200,000万元。同时,整合政府资源,发挥政府融资平台筹资功能,多渠道筹集灾后恢复重建资金。截至12月31日,全市财政拨付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资金1,007,万元,其中,抗震救灾应急抢险248,万元,灾后恢复重建758,万元,主要用于从废墟解救群众5,456人,免费医治受伤人员万人,安置转移受困群众和境内外游客万人,帮助万受灾群众实行过渡安置,对200余万受灾群众实行生活补助,帮助万名灾区群众实现就业,实现大灾之后无大疫。认真落实城乡损毁房重建补贴政策,全面启动农
6、村永久性住房和城镇安居房建设,对万户受损、倒塌、毁损民房维修加固和实行安置、重建,对277所中小学校、93个县乡医疗机构、首批9个交通项目等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实行重建,率先在全省重灾区恢复生产,全力推进灾后重建六大工程。关于财政拨付抗震救灾应急(抢险)资金使用情况细项见表9,关于财政拨付灾后恢复重建资金使用情况细项见表10。确保改善民生资金需要。市级财政在预算执行中落实资金9,695万元支持实施就业促进工程,落实资金133,799万元支持实施扶贫解困工程,落实资金109,412万元支持实施教育助学工程,落实资金48,691万元
7、支持实施社会保障工程,落实资金43,807万元支持实施医疗卫生工程,落实资金53,221万元支持实施百姓安居工程,落实资金8,730万元支持实施道路畅通工程,落实资金232,275万元支持实施环境治理工程,共落实惠民行动资金639,630万元,带动全市财政共投入1,006,213万元资金支持八项惠民行动共87个项目实施。除实施以上惠民行动工程外,市级财政还落实11,291万元预计对我市城乡万余低保人群发放消费券、对返乡农民工和失业转岗等群体15余万人发放就业培训券,落实资金22,582万元用于新增CNG空调车和老年人免费乘车补
8、贴,落实资金4,302万元用于食品、药品质量安全检验和专项检查,落实资金18,872万元用于困难企业离退休人员生活补贴和医疗补助、企业军转干部生活困难补助和事业单位养老补助,切实解决人民群众衣、食、住、行、上学、就医、就业、改善城乡环境等切身利益问题。确保统筹城乡发展取得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