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鸦片战争观与清史鸦片战争观的调适

近代史鸦片战争观与清史鸦片战争观的调适

ID:23637257

大小:60.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11-09

近代史鸦片战争观与清史鸦片战争观的调适_第1页
近代史鸦片战争观与清史鸦片战争观的调适_第2页
近代史鸦片战争观与清史鸦片战争观的调适_第3页
近代史鸦片战争观与清史鸦片战争观的调适_第4页
近代史鸦片战争观与清史鸦片战争观的调适_第5页
资源描述:

《近代史鸦片战争观与清史鸦片战争观的调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近代史鸦片战争观与清史鸦片战争观的调适近代史鸦片战争观与清史鸦片战争观的调适在.L.新中国中学历史课程内容演变史上,鸦片战争乃必选史实。关于鸦片战争的历史定位,史学界和中学历史教学界都一致认定它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自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为近代史鸦片战争观。但是,从清史角度看,鸦片战争发生于道光二十年的晚清时代,它又是清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为清史鸦片战争观。近代史鸦片战争观强调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质变而淡化了清史本身的内在连续性;清史鸦片战争观重视清史本身的内在连续性而淡化了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质变。举目时下的中学鸦片战争史教学,近代史鸦片战争观如观烛照,而清史鸦片战争观则晦暗不

2、明。因此,恰当地调适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深化中学鸦片战争史教学大有裨益。  一、近代史鸦片战争观聚焦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质变而易淡化清史本身的内在连续性  (一)近代史鸦片战争观的由来  近代史鸦片战争观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抗日救亡时期。当时,空前的民族危亡促使一批史学家把中国近代史的研究重心转向了揭示帝国主义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抵抗史,以增强团结御侮的民族凝聚力。于是,鸦片战争就从一般性历史事件转变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蒋廷黼、陈恭禄、李平心等史学家所著的《中国近代史》都从鸦片战争写起,认为鸦片战争开始了中国近代反侵略的历史。其中,李平心的观点颇具代表性。他认为,以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发端

3、,理由很简单。鸦片战争是中国开始为国际资本主义浪潮所袭击,引起社会内部变化的一个重大关键;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才日益走上殖民地道路,引发了社会各方面的巨大转变。  与史学研究相比,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中学鸦片战争史教学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当时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并未将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但是,鸦片战争作为反抗西方侵略的历史起点的看法日益彰显。  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所持的理论方法虽然与前述史学家不同,但是,在鸦片战争的历史定位上却表现出趋同性。20世纪30年代以后,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等一系列著作中反复申明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端的历史地位。他认为,中国近代史就是鸦片战

4、争以来的历史,它是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史学界和中学历史教学界普遍接受了毛泽东关于鸦片战争历史定位的看法,近代史鸦片战争观也就从民国时期的一种史学观点上升为国家和政府的意志,相沿至今而成不易之论。  (二)近代史鸦片战争观揭示了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质变却淡化了清史本身的内在连续性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近代史鸦片战争观的主流内涵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抵抗。新中国成立以后,近代史鸦片战争观的主导内涵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理论经历了一个历史发展过程。1912

5、年,列宁在《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中首次使用半封建的农业国家来说明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1915年,列宁又在《社会主义与战争》中首次提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国家来说明近代中国的国际地位。此时,半殖民地和半封建还是两个相互分离的不同概念。1926年,随着国民大革命运动的高涨,蔡和森在《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提纲)》中第一次将两者联为一个完整的新概念,即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中国,以此概括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此后,这一概念就为中国共产党人所普遍认同和沿用。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从六个方面系统地概括了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后来,毛泽东的两半论就成为新中国近代

6、史学研究和中学历史教学两半论的基本立足点。  对于两半论的提法,史学界有两种看法。第一种观点是不同意用两半论来概括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例如,在20世纪30年代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中,曾经出现过商业资本主义社会宗法封建社会封建思想所支配的初期资本主义等种种提法;又如,在新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学界倾向于使用半殖民地社会来界定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而不愿意使用半封建社会这一概念。第二种观点是对两半论提出新理解。传统观点一向是从政治上的半殖民地和经济上的半封建来分开论述两半论的,新观点认为,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一个完整的社会形态,不能机械地把半殖民地和半封建断为两截。  近代中国社会如何定性,

7、学界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异中求同,大家的讨论还是具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即近代中国社会确实发生了与传统社会不同的一些大变化、大转折。其实,早在鸦片战争以后的晚清社会,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就已经意识到了这种变化,从而形成了变化的时代观。例如,李鸿章在1874年的《筹议海防折》提出,中国当时正处于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遇到了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此后,变化就成为学界对中国近代社会主要特征的概括。那么,这种变化始自何端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