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车钩缓冲装置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前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交通拥堵、事故频繁、环境污染等交通问题日益成为城市发展的难题。城市轨道交通以其大运量、高速准时、节省空间及能源等特点,已逐渐成为我国城市交通发展的主流。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跨座式单轨交通制式因其线路占地少、可实现大坡度、小曲率线径运行,且线路构造简单、噪声小、乘坐舒适、安全性好等优点而逐渐受到关注。而车钩缓冲装置作为城轨车辆的重要组成部分,用来连接列车中各车辆,使之彼此保持一定的距离,并且传递和缓和列车在运行中或在调车时所产生的纵向力或冲击力。因此,加强城轨车辆车钩缓冲装置的研究对我过发展,运用跨座式单轨交通系统以及
2、解决车辆在运行、维护中遇到的问题等发面有着深远的意义。车钩缓冲装置是用于使车辆与车辆,机车或动车相互连挂,传递牵引力,制动力并缓和纵向冲击力的车辆部件。它由车钩,缓冲器、钩尾框,从板等组成一个整体,安装于车底架构端的牵引梁内。为了保证车辆连挂安全可靠和车钩缓冲装置安装的互换性,我国铁路机车车辆有关规程规定:车钩缓冲器装车后,其车钩钩舌的水平中心线距钢轨面在空车状态下的高度,客车为880mm(允许+10mm,-5mm误差),货车为880mm(±10mm)。两相邻车辆的车钩水平中心线最大高度差不得大于75mm。车钩是用来实现机车和车辆或车辆和车辆之间的连挂
3、,传递牵引力及冲击力,并使车辆之间保持一定距离的车辆部件。车钩按开启方式分为上作用式及下作用式两种。通过车钩钩头上部的提升机构开启的叫上作用式(一般货车大都采用此式);借助钩头下部推顶杠杆的动作实现开启的叫下作用式(客车采用)。车钩按其结构类型分为螺旋车钩、密接式自动车钩、自动车钩及旋转车钩等。螺旋车钩使用最早,但因缺点较多已被淘汰,密接式自动车钩多为高速铁路车辆所用。中国除在大秦铁路重载单元列车上使用旋转车钩外,现一律采用自动车钩。所谓自动车钩,就是先将一个车钩的提杆提起后,再用机车拉开车辆或与另一车辆车钩碰撞时,能自动完成摘构或挂钩的动作的车钩。中
4、国铁道部门1956年确定1、2号车钩为标准型车钩。但随着列车速度的提高和牵引吨位的增加,又于1957、1965年先后设计制造了15号车钩和13号车钩。客车使用15号车钩,货车则逐步用13号车钩代替2号车钩。目录摘要IABSTRACTII第一章绪论11.1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概述和发展11.2城市轨道车辆的基本组成和主要参数9第二章城轨车辆车体结构122.1车体的概述122.2车体的基本特征与结构132.2.1车体的基本特征132.2.2车体的结构形式132.2.3车体的基本结构14第三章城轨车辆车钩缓冲装置153.1车钩缓冲装置的简介153.2车钩的结构和
5、功能153.3缓冲器的原理和分类16第四章车钩的结构组成及选择184.1车钩的构造184.2车钩的主要技术要求(设计参数)184.3上作用式十三号车钩组成194.3.1钩体194.4车钩三态204.5车钩的基本尺寸和性能参数214.5.1基本尺寸214.5.2主要性能214.5.3车钩在静载下的强度214.5.4车钩制造尺寸及性能224.5.5车钩的质量22第五章缓冲装置(器)的结构和性能255.1缓冲器的构造255.2缓冲器的作用255.3缓冲器的性能参数26第六章结论与展望32致谢34参考文献35摘要我国轨道铁路重载运输自1984年以来,大概经历了
6、四个阶段,自从我国第一条双线重载电气化运煤专线大秦铁路修建成功以来,我国重载运输迅速发展。随着列车质量增大,长度的增加,车辆轴重的增大,列车运行过程中的牵引力与制动力加大,制动波传递时间加长,而且列车所占的线路纵横断面比较复杂,因此,重载列车的受力情况远较一般列车复杂,列车的冲动、断钩、脱钩、脱轨,以及货物及车辆设备损坏增多、线路变形及养护维修工作量增大、轮轨磨耗加剧等,已成为重载铁路运输中的突出问题。车钩缓冲装置作为传递和缓和列车运行过程中或在调车时所产生的纵向力和冲击力的装置,在列车的运行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重载列车关键技术之一。国内外车
7、钩缓冲装置型号与种类繁多,应用范围也各不相同,因此,对车钩缓冲装置的特性进行研究至关重要。本设计是通过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后,在市场需求下,对车钩缓冲装置进行的设计和选择。关键词:城市轨道车辆,车钩缓冲装置,设计IABSTRACTTheheavyhaultransportationinChinarailwayhasprobablyexperiencedfourstagessince1984,anddevelopedrapidlyafterDatong-Qingdaorailwaythefirstdouble-laneandelectr
8、ifiedheavyhaulrailofChinawasbuiltsuccessful.H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