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ID:23614772

大小:63.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1-0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_第1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_第2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_第3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_第4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2、学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3、体会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教学重点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教学难点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课前准备查找有关资料,简介,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自主解决生字解词。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童年,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快乐岁月,可是,每个人都必须告别童年,成长为一个大人,当我们成年后再回顾童年时,心里会想些什

2、么呢?今天我们就学习此类题材的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二、整体感知㈠扫清文字障碍1、给加黑的字注音、正音。确凿záo菜畦qí,油蛉líng,斑蝥máo,攒凑cuán豁亮huō脑髓suǐ陌生mò竹筛shāi秕谷bǐ书塾shú拗ǎo珊瑚shānhú桑椹shèn轻捷jié蟋蟀xīshuài臃肿yōngzhǒng倜傥tìtǎng盔甲kuī锡箔bó2、

3、词语解释①博学:学问丰富。②渊博:(学识)深而且广。③人声鼎沸(dǐng):形容人声喧闹。沸,水开。④敛(liǎn)收拢。⑤长吟:长声鸣叫。⑥人迹罕至(hǎn):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题解:《朝花夕拾》是鲁迅的第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㈡通读课文,然后解决下面问题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从

4、到表示这篇文章大致包括两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2、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中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朗读第一段,找出关键句,写道: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似乎表示对自己的印象不能全成肯定,确凿则是完全肯定的语气。有矛盾吗?该

5、怎样理解的用意?关键句是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似乎是因为不相见已隔了七八年,印象模糊,确凿是因为童年生活快乐而难忘记。三、研读赏析1、朗读第一段,找出关键句,写道: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似乎表示对自己的印象不能全成肯定,确凿则是完全肯定的语气。有矛盾吗?该怎样理解的用意?关键句是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似乎是因为不相见已隔了七八年,印象模糊,确凿是因为童年生活快乐而难忘记。2、描写了百草园这么多景物,用了一个怎样的句式把它们连缀起来?(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3、不必说之后

6、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它们的共性是什么?(①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②碧绿、光滑、高大、紫红。③它们的共性都是静物。)4、也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行为,它们的共性是什么?(①鸣蝉、叫天子、黄蜂。②长吟、伏在菜花上、直窜向云霄里去。③写的都是动物。)5、请同学速读此段下面的内容,然后把课本扣在桌上,凭记忆说一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有哪些趣味。(要求用形象化的语言复述这部分内容。)6、先描写的是什么,后描写的又是什么?以你个人的经验、体会说一说为什么会有无限趣味。(①先写动物,后写植物。②参考答案:可以满足孩子的

7、好奇心;不只是对自然的观察,而是自己动手去翻,去捉,去按,去拔,去尝觉得更加好玩。增长许多知识)四、拓展延伸细读课文后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②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学生无论赞

8、成哪种说法,都要给予适当肯定。第一种说法,根据是鲁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批判过封建私塾教育的陈腐,扼杀儿童天性。即使在本文中,也写到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第二种说法,是对第一种说法的修正,比第一种说法合理些。第三种说法,最易为现在的人们接受,似乎最为合理。实际上表现了对文章主题思想的不同理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