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重症颅脑外伤术后患者亚低温治疗的护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重症颅脑外伤术后患者亚低温治疗的护理杜长虹 王晓猛江苏省徐州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江苏徐州 221009[摘要]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亚低温治疗的护理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30例重症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15)和对照组(n=15),对照组按照脑外伤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使用大剂量冰盐水诱导亚低温治疗。观察到达目标温度(肛温34℃)的时间,计算降温速度,颅内压并于伤后3个月按照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评定疗效。结果颅内压显著低于对照组未出现严重并发症。3个月时治愈率54.5%明显高于对照组,死亡率4.5%明显低于对照组;较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亚低温治疗重型
2、颅脑损伤配合有效的护理,是安全有效的。.jyqkan)动态监测颅内压。每日进行GCS评分,并于伤后3个月按照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评定疗效。观察对比并发症的发生率。1.4统计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c2检验。2结果两组诱导前体温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降温速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对照组发生7例寒颤,观察组未发生。寒颤的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46.6%。两组ICP在治疗及复温后24h观察组均较对照组
3、同期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温后48h较对照组同期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观察组GCS在复温后24h无明显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温后48h、72h均较对照组同期明显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3个月时治愈率观察组有效率为54.5%,病死率4.5%;对照组有效率为22.7%,病死率9.0%,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讨论重症颅脑外伤死亡率极高,亚低温治疗常被用于保护中枢。损伤后快速诱导至靶温度(32~34℃)是决定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
4、该研究经中心静脉导管快速输注冰盐水进行快速低温诱导,降温速度约1.5℃/30mins,明显优于BernardSA[4]等报道的使用体表降温法0.9℃/h和0.3℃/h的降温速度。持续性低血压将引起脑血流灌注不足,使毛细血管周围胶质细胞肿胀,加上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升高,血浆外渗至脑细胞间质,造成颅内压增高,出现脑水肿,继发大脑功能不全[5]。亚低温治疗过程中颅内压较对照组明显降低,GC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从而有效保护中枢神经功能。据GOS分级,亚低温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治愈率内容,快速低温诱导缩短了损伤后至靶温度的时间,可以显著减轻脑水肿,降低损伤程度和
5、面积,改善脑灌注。由此可推测,大剂量冰盐水诱导的亚低温治疗可以改善重症颅脑外伤患者的预后[6]。快速的降温,减少了机体不平衡状态的时间,降低了肌颤等并发症发生率。7例患者在快速诱导降温期时,出现颈部出现肌颤,依据床旁寒战评估量表(thebedsideshiveringassessmentscale,BSAS)患者在诱导降温时出现的寒战评估为1分,采用自制保温毯覆盖患者皮肤后,由体表温度感受器产生的“温暖”信息传人到下丘脑,未引发肌肉收缩。良好的降温方法应该是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我们应用的降温方法立足国情,利用现有设备和廉价的生理盐水,不受环境和设备限制,能够在各种情况下如现
6、场、急救车和急诊科等快速实施。避免由脑水肿引起的继发性脑损害及内环境紊乱引起的生命体征不稳,从而对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和减轻患者的伤残,具有肯定的疗效。而重视低温治疗期间的监测和护理,进行全面的监测和良好的护理是成功实施亚低温治疗的关键所在。.jyqklettH,Protectioninanimalmodelsofbrainandspinalcordiniuryildtomoderatehypothermia[J].JNeurotauma,2009,26(3):301-312.[2]徐奕莎,刘玉红,刘蜀,等.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效果观察及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2
7、012,25(l9):2426-2427.[3]刘庆梅,高瑛,张文芳,等.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28例疗效观察与护理[J].新医学学刊,2009,6(1):128—129.[4]BernardSA,MorleyPT,HoekTL,etal:Treatmentofatosesurvivorsfromout-ofhospitalcardiacarrestia[J].NEnglJMed,2002,346:557-563.[5]王晓猛,史载祥,李茂琴,等.亚低温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急救医学,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