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600145
大小:70.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1-09
《会计信息失真顽疾与治理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会计信息失真顽疾与治理对策【摘要】本文阐述了会计信息失真状况、表现形式及危害,分析了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提出了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对策:大力推进社会主义诚信和法制建设;加强企业内控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地位和综合素质。【关键词】信息;失真;治理对策一、会计信息失真状况、表现形式及危害1、会计信息失真概念及状况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企业会计信息不真实,产生虚假而不能客观、真实、完整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信息失真分为无意和故意两种。无意失真通常称为“会计错误”或“会计差错”。故意失真是指有目的、有预谋的财务造假和欺诈行为,也称
2、为会计舞弊。本文除特别说明外,信息失真均指故意失真。目前,信息失真状况可以用涉及几个“多”来概况:多行业,仅从近年上市公司被查处的虚假信息情况看,工业生产、商业贸易以及金融保险等;多企业,从门店个体户到巨无霸央企;多环节,从投入到产出的各个环节;多人员,涉及人员众多,很多时候会计人员只是信息失真的受过者。前国家总理朱?F基很少题字,但却先后为中国三个国家会计学院亲笔题写了“不做假账”的校训。不做假本是会计从业者的底线,却被总理反复题写。一方面强调了诚信的重要,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会计信息失真情况的严重性。2、会计信息失真的
3、主要表现形式(1)多头报表。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涉及企业管理者、投资人、政府主管部门和税务、银行等方面。企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往往会编制两套甚至多套财报,以应对会计信息的不同需求者。如为应付政府表现政绩的需要,企业一般会将报表的固定资产特别是新增投资调大;企业为少缴税,上报税务部门的报表突出表现为调低总收入或者根据税率调整分项收入以避税;为取得较高的资信评级,上报银行的报表一般呈现出低负债率和较高的收益率。(2)虚构资产负债。从资产恒等于负债的会计基本原理看,所有会计信息失真都可以归结为资产负债的虚构。虚构资产负债有时表现
4、为总量的增减,有时表现为资产或负债内部项目之间的调整。比如近年企业为了争取早日上市调增总资产,争取尽可能大的IPO,吸引社会公众的关注,或者在财报说明中对劣质资产或不利交易事项避而不谈、避重就轻,以致上市不久被质疑信息造假的情况时有发生。也有些企业为了达到行业评比、资信评级中某些要求,对资产负债的相关项目进行调整,资产类调增短期、调减长期,负债类调减短期,调增长期,偶尔也会出现反方向调整。(3)关联交易。由于关联方之间存在或明或暗的关系,这类交易往往是非公允性的。企业主要采用高于或低于市场价格的方式赊销、或换置股权、虚
5、构公司经营业绩等方法,目的在于实现不正常的利益输送。如为了减少分红,通过虚构购销业务,一般向大股东或者个别利益相关者转移利益后再启动一般性分红。(4)虚列支出。党的十八大后,严格执行“八项”规定,虚列支出的现象有所收敛,但并未杜绝。主要表现为虚列招待费、会议费等,在看似规范的票据后面掩藏着大量虚假的经济活动。以会议费为例,会议通知、费用预算、签到册、会议纪要、资金支付等手续一应俱全,但经核查后发现,未开会全套造假套现有之,篡改参会人数、天数有之,虚报资金或用于招待,或用于职工福利等等。3、信息失真造成的危害(1)造成企
6、业经营管理混乱。一个用虚假会计资料核算,并分析经营、指导生产、规划投资、拓展市场的企业,只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必然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臭名昭著的安然事件便是一个由于会计信息失真造成公司倒闭的典型事例。(2)损害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随着企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虚假的会计信息无疑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投资者的决策。比如屡创涨停神话的“银广夏”会计信息持续造假遭曝光被摘牌后致使众多投资者血本无归。(3)影响经济资源的合理流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企业作筹资的渠道日益多元化。如果信息失真,市场经济体制机制就难以完成社
7、会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序流动。目前,我国水泥、钢铁等行业严重的产能过剩状况,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与这些行业会计信息失真不无关系。(4)导致税收和国有资产流失。信息失真必然影响各项税款的正确计算和缴纳。调低应纳税额必然导致国家税收减少并最终致国有资产流失低估值成为导致国有资产流失最主要的会计造假方式之一、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分析1、外部因素(1)社会整体信用状况欠佳。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客观讲,社会整体信用水平不佳,契约精神比较缺乏,从剪不断理还乱的三角债就可见一斑。企业通过粉饰财报取得贷
8、款、少缴税款,甚至成功上市所谓“成功”案例不在少数,而且造假获利的捷径做法很容易被复制。(1)企业产权制度不明晰。国企的财产所有权主体是国家,但现实中人人所有,而人人都没有,真正掌控企业的只是少数管理者。如中组部任命重要央企领导人员,虽符合国情,但必然制约董事会职权发挥,管理行政化突出。当企业领导人员的利益与国家利益不一致时,领导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