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551687
大小:72.0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8-11-09
《农业型特色小镇建设举措》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内陆地区:创新链视角下的科技成果转化[摘要]基于国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国家层面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内陆与沿海地区科技成果转化绩效差距明显三大特征,本文重点从科技成果转化各类主体的参与和激励机制方面,剖析内陆地区存在的共性问题,并基于完善创新链的视角提出建议。要完善产业技术路线图,整合科技创新基金;加强成果转化激励;完善国资管理体制;提升成果转化平台水平;建设科技创新西部中心和科技创新联盟。本文采集自网络,本站发布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
2、载的信息,如果需要分享,请保留本段说明。[关键词]内陆地区科技成果转化共性问题对策建议[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623(2017)03-0049-04[基金项目]2016年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6Z0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城市公交事业深化改革与科学监管研宄”(15XJY008)。[作者简介]姚毅(1982—),四川阆中人,经济学博士,成都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和技术经济。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内陆地区发掘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后发优势,激活区域创新红
3、利,需要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部署为基本指引,客观认识自身存在的瓶颈问题,加快创新链的补链、扩链、强链进程,科学有效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绩效提升和创新集群发展。一、内陆地区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背景和特征创新驱动发展己成为新常态背景下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但内陆地区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方面还远远地落后于沿海地区,需要引起广泛关注,积极应对。(一)创新集群逐渐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国际新趋势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产业“跨界融合、关联发展”趋势日益明显,科技创新也不再局限于单一行业或单一学科,而是涉及多学科、多行业、多主体、多环节的系统工程。在此
4、时代背景下,以多方参与的战略联盟和伙伴关系为基础,以大量的知识转移和技术溢出为特质,非地域限制和网络化的创新集群发展模式,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OECD在2001年就提出了创新集群的观点,将其视为简化的国家创新系统,是由企业、研宄机构、大学、风险投资机构、中介组织等构成,通过产业链、价值链和知识链形成各种联盟或合作,以集聚经济和大量知识溢出为特征的技术经济网络。美国奥巴马政府在2009年也首次明确支持区域创新中心和创新集群发展,标志着创新集群理念正式进入政府战略视野。创新驱动发展是我国新一轮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改革?_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速连续
5、多年保持双位数增长,经济总景在2010年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同时,我国要素成本优势减弱,资源环境压力加大,产能结构性过剩问题凸显,经济发展方式亟待转型。为此,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创新发展”确立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强调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并进一步指出要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引下,国家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旨在激发社会各方参与创新创业的活力,同吋在全国布局了若干“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重在破解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三)内陆与沿海地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差距明显
6、内陆地区尤其是内陆特大中心城市大多具有较强的科教资源优势,但是创新资源要素向资本化转变的水平普遍不高,大多数科技创新成果都选择到沿海地区转化,“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象普遍存在。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成都市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远远落后于深圳等地的同期水平,技术进步对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到40%,技术市场的成交额仅为深圳同期水平的60%左冇,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不到深圳同期水平的50%,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额仅为深圳同期水平的10%左右。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规模上,更是明显地体现为结构上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巨大差距。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
7、方面的,不仅涉及到特区政策和区位优势等方面,更是暴露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二、内陆地区科技成果转化的共性问题相较于发达地区,我国内陆地区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的井性问题,在于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错位与缺位,主要表现为高校与科研院所、地方政府、企业(尤其是国右企业),以及市场中介等各类主体的激励和参与机制欠缺。(一)高校和科研机构激励错位内陆地区尤其是内陆特大中心城市,是区域各类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集聚地,但是,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绩效评价体系一般是以获得国家经费多少、发表论文和专著的数量和质量、获得奖项的级别和数量等指标作为考核内容的。这种绩效评价
8、体系强调科学知识成果化,而忽略了后续的产品化和商业化,不利于科技创新成果的最终转化。同时,针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