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后危机时代中美新闻传播和公共外交的未来

阐述后危机时代中美新闻传播和公共外交的未来

ID:23536972

大小:61.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11-08

阐述后危机时代中美新闻传播和公共外交的未来_第1页
阐述后危机时代中美新闻传播和公共外交的未来_第2页
阐述后危机时代中美新闻传播和公共外交的未来_第3页
阐述后危机时代中美新闻传播和公共外交的未来_第4页
阐述后危机时代中美新闻传播和公共外交的未来_第5页
资源描述:

《阐述后危机时代中美新闻传播和公共外交的未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阐述后危机时代中美新闻传播和公共外交的未来后危机时代中美新闻传播和公共外交的未来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后危机时代中美新闻传播和公共外交的未来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外交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摘要:国际经济危机在转变世界的金融业、工业和制造业的同时,也会导致新闻传播、公共关系、公共外交和媒体消费等“软”实力的变化,从而影响若干政治和经济大国未来的关系。来自中、美、英、俄、泰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82名专家、学者及业界代表在“第四届公关与广告国际学术论坛”会议上,以“后危机时代中美新闻传播和公共外交的未来”为主题,展开了关

2、于公共外交的本质与模式、传播策略与国家形象、公众认知与中美关系等理由的深入讨论,以及新环境下公关、广告与传播的再深思。  关键词:公共外交;新闻传播;国家形象;中美关系  :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2.01.009    由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联合主办的“第四届公关与广告国际学术论坛”于2011年8月23日-25日在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成功召开。来自中国大陆、澳门、香港、台湾、加拿大、英国、美国、泰国等国家和地区的82名专家、学者及业界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  美

3、国马萨诸塞州议员StanRosenberg先生,马萨诸塞大学学术委员会主席ErnestMay教授,《公共关系评论》杂志的主编RayHiebert先生,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主任李金铨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副院长陈先红教授,马萨诸塞大学传播与社会变革研究中心主任JanServaes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保卫教授,以及中国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教授等主礼开幕式。  本届会议的主题为“后危机时代中美新闻传播和公共外交的未来”,会议基于这样一个潜在的假设,即经济和金融实力

4、以及世界环境的渐变,将导致新闻传播、公共舆论、公共关系、公共外交和媒体消费等“软”实力的变化。针对此次会议的主题,会议发言及讨论后危机时代中美新闻传播和公共外交的未来由.zglaureenTaylor认为,有效的公共外交必须以关系创建为基础,关系创建是公共外交的核心,是公共外交实践的重要结果,更是在多极世界中达到政治目的和实现权利平衡的重要手段;她还强调应以多极视角来研究多国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通过分析《人民日报》关于利比亚战争的报道,描绘了中国、美国、俄罗斯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香港城市大学李金铨教授认为,在中美公共外交中,东方哲学

5、“和而不同”的观点拥有特殊的价值,进而论述了美国两大主要新闻媒体为何以及如何将天件作为有关外国的重要历史记忆和公众创伤来报道。  另一方面,新媒体的发展赋予公众更大的话语空间,为公共外交创造了人际化、个性化、多样化的传播渠道,也引发了新的关于公共外交模式的深思。  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认为,中美互联X论坛采用的公共外交形式可作为创新的公共外交模式的典范,其四年发展所经历的从并存、互补到融合、创新的发展过程,为未来处理两国外交关系提供了重要启迪。  中国人民大学涂光晋教授和钟新教授分别运用不同的研究策略从不同的视角透析了美国驻华使馆在新媒

6、体时代的公共外交理由。其中,涂光晋教授运用主题分析的策略,分析哪些主题被美国驻华使馆在中国X络平台开设的微博中发出和接收,并依据国际关系的身份建构理论与公共关系“文化循环模式”的框架,探索“美国”与“中国”的身份如何被建构出来,而这种建构在中国的微博用户那里又得到了怎样的回应。其研究结果显示:作为一种公共外交行为,美国驻华使馆在新浪微博上的信息输出,以“敏感议题”为中介,提供知识和信息,进而建构和强化“我们”(美国人及其生活)与“他们”(中国人及其生活)的差异,这种差异的潜在建构虽然得到了微博用户的心理共鸣,但是,差异除了产生“优-劣

7、”的解释框架外,还呈现出“内群体-外群体”的回应主题,而后一种主题则包含着“警惕”、“排斥”、“敌视”的可能结果。钟新教授则通过观察美国驻华使馆X站、使馆官员博客及微博,对使馆官员与中国公众X络互动进行话语分析,阅读美国使馆官方文件,与使馆官员进行深度访谈,从线上互动、线下互动、线上线下互动相结合三个维度分析美国驻华使馆对华公共外交在传播主体、传播对象、传播内容、传播渠道等方面的特征,勾勒出Web.2.0时代公共外交的新型传播模式,对发展公共外交理论、积累公共外交经验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案例。  另外,澳门大学的YingLi等以2008年

8、奥运会火炬传递过程中海外华人的爱国行动为例,论述了海外华人的活动可以有效地消解国外媒体对中国的偏见报道,帮助国外公众更好地了解中国,是公共外交的一种有效方式。大连理工大学崔银河教授重点关注如何利用“传播孔学文化”和“讲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