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士子在地方习业求举之研究

唐代士子在地方习业求举之研究

ID:23517822

大小:3.81 MB

页数:91页

时间:2018-11-08

唐代士子在地方习业求举之研究_第1页
唐代士子在地方习业求举之研究_第2页
唐代士子在地方习业求举之研究_第3页
唐代士子在地方习业求举之研究_第4页
唐代士子在地方习业求举之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唐代士子在地方习业求举之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绪论选题意义自汉以来,历代选举皆重视地方的作用。汉代实行察举制度,由地方官主导选举,选人注意地方乡党的评议,所谓乡举里选。然而,由于被察举者须经“乡间评议”,而主持评议的又基本上是本地的豪强大族,故汉代选举实际上被地方大族所控制。曹魏政权建立后,推行九品中正制,把原来跟朝廷相对立的乡里清议纳入朝廷选举的轨道,本意在于将选举权收归中央,然而它却无法逆转门阀专政的历史倾向,最终异化成了巩固门阀政治的工具。在这种背景下,虽然魏晋也实行察举制度,但被察举的条件首先是门第1。南北朝以来,已开始出现打破门阀垄断地方选举的趋势,尽管秀、孝特别是秀才大致仍然为高门垄断,一些寒门子弟还是通过明经试策的方式

2、进入了仕途;而且,怀牒自举这种新的考试制度也在这时期出现了2。然而,这些都不过是新制度的萌芽,以考试成绩定升降和怀牒自举的制度化到隋唐时期才完成。也就是说举子自地方通过逐级考试选拔出来,最终到京师参加省试这样一种制度,即科举制,只有到唐代才臻于完各。本文研究唐代的教育和科举,主要并非制度史的考索,而是以士子在地方的习业、求举为主要对象,探求他们是怎样在地方求学并被贡举到京师的。我们知道科举制度的推行打破了门阀士族对选举的垄断,促进了寒素阶层的向上流动。然而在唐代这种寒素阶层向上流动的能量到底处于一个怎样的水平,学术界目前尚有争议(详后)。要弄清这个问题就必须考察影响这一结果的诸多因素,其

3、中最为关键的是士族子弟和寒素士子在地方习业、求举的各种条件和背景的差异。然而,关于唐代士子在地方的习业、求举实态,学术界却尚未见有专题研究。唐代士子在州县习业的教师构成成分怎样?接受的教育内容是什么?士子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有哪些?求学的费用来自何处?他们在学成后是怎样求得州府举荐的?他们入京应举的费用又来自何处?这些条件和背景,在唐代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何不同表现?在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士子们身上又有何不同体现?本文试图通过考察士子们在州县的求学及求举来回答这些问题。有唐一代二百九十年历史(618。907),士族子弟进士,明经及第的数量要多于寒素士予3,-参阅唐长孺:《九品中正制度试释》,《

4、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三联书店1959年版;《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9页。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第八章《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第一章《科举制度的产生》第一节‘察举制内部新制度的萌芽》,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2参阅唐长孺:《南北朝后期科举制度的萌芽》,《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三联书店1959年舨。吴宗屋:《唐代科举制度研究》第一章《科举制度的产生》第一节《察举制内部新制度的萌芽》。3毛汉光的统计结果表明:唐代“以科举出身者而言,其中百分之六十九是士族,百分之十三是小姓.百分之十八是寒索

5、,也就是说士族在科举初期三百年间,利用科举制度而延长其政治地位。”参氏著《唐代大1科举制度对唐代社会阶层流动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其原因就在于:士子们在地方的习业求举的各种条件和因素,中唐以前是士族子弟远远好于寒素士子;中唐以后寒素士子的条件有所改善,但与士族子弟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总体而言,无论哪个历史阶段,士族子弟都比寒素士子有优势。虽然如此,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科举制度的推行毕竟是对门阀势力的打击,寒素士子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和条件,对士族垄断选举局面的缓慢但有效的侵蚀,毕竟为唐宋之际历史大变局的出现创造了条件。二题目及相关概念界说“士子”的含义。《唐六典》卷3《尚书户部郎中员外郎》对“士

6、”的界定有云:“凡习学文武者为士。”本文所谓“士子”采用了《唐六典》释义的部分含义,指读书人。唐代读书人的求学目的其实非常明确,所谓“学而优则仕”,目的无外乎应试中举踏入仕途,保有或获得各种政治经济特权4。所谓“唐代士子在地方习业求举之研究”,论述的正是唐代士子为了应试中举的目的,在州县的习业、求举活动。关于“习业”。“习”即学,“业”即学业。本文所谓“习业”,指为参加科举考试的目的而进行的读书行为。如:《i日唐书》卷17下《文宗本纪》载大和七年八月诏,“其公卿士族子弟,明年已后,不先入国学习业,不在应明经进士限”:同书卷24《礼仪四》载,“宰相、朝官及神策六军军将子弟欲习业者,自今己后

7、,并令补国子生”;同书卷149《归崇敬传》载大历初归崇敬上书,“其礼部考试之法,请无帖经,但于所习经中问大义二十,得十八为通,⋯⋯其中有孝行闻于乡间者,举觯具言于习业之下。省试之日,观其所实,义少两道,亦请兼收。其天下乡贡亦如之。习业考试,并以明经为名”。三例中“习业”一词,均指为-参加科举考试的目的而进行的读书行为。关于“求举”。“求”指寻找、寻求;“举”指推荐。《汉书》卷86《何武传》载“(王)莽私从(何)武求举,武不敢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