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491118
大小:52.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1-08
《浅论《文心雕龙#183;知音》中的知音诠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论《文心雕龙#183;知音》中的知音诠释摘要:几千年来,寻求知音一直是文人墨客心底最炽热的渴望,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知音难逢更是感慨自古文人相轻的症结之所在。本文旨在探讨知音之难的原因,和成其为一个知音该具备的文学鉴赏能力以及知音在文学活动中不可忽视的地位。关键词:知音文人文学鉴赏《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鲁迅先生曾经把《文心雕龙》和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相提并论,可见其地位之高。此书共五十篇,《知音》是第48篇,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文学鉴赏专论。《知音》为我们展示了知音之难的原因以及如何成为
2、一个知音必须具备的条件。一,对知音的诠释音,《说文音部》中:声也,声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宫商角徵羽,声也;丝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正字通音部》中音即乐也。可见,音和音乐,音律相关,从上来看,知音一词,则是指通晓音律。刘勰以《知音》作为文学鉴赏专论的论题,想必自有深意。知音的典故出自《列子汤问》,据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曲每奏终,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高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声哉。不管伯牙的琴声
3、如何变化,子期都能闻声而见其心,一曲《高山流水》就是子期为伯牙知音的最好例证。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再鼓琴,认为世无赏音之人,可见其对于知己失去的痛心和自己心灵相契合之人不再后断弦绝琴的无奈。伯牙终有子期懂过他,成为他琴声上的知音。懂得他的音乐,能够听得出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不仅是欣赏,更有透过琴声直达伯乐内心深处戚戚焉之处,夫复何求!但大多数的文人墨客悲叹知音其难哉,这也是刘勰以《知音》作为文学鉴赏专论之题的要义了。二,知音之难的表现《知音》开篇便是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不看下文,仅是这开篇的三呼知音之难便能
4、看出知音何其少,何其难。班固傅毅,文在伯仲,而固嗤毅云:下笔不能自休。陈思论才,亦深排孔璋。孟浩然有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岳飞的于江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以上种种,都是对于知音的一种渴求,知音之难也成为文人们抒发苦闷无人欣赏,正确评论自己的无可奈何之情。知音难,是整个中国历史都存在的,寻求一个于心有戚戚焉的知音。纪昀曾评曰难字一篇之骨,从某种意义上,更加彰显了知音之难,也更加能够说明刘勰开篇便是直呼知音其难哉,难在情理之中。三,知音难逢的原因。自古以来,文人都在感叹千金易得,知己难求,文人对于知音的渴求无异于男子对于心仪的女子那般炽热。
5、士为知己者死,但千年以来,知音袅袅。故此,刘勰在文学鉴赏专著中,明确指出造成知音难逢的原因。音实难知,知实难逢。一,贱同而思古。夫古来知音,多贱同而思古。知音作为一个正确的评论者和鉴赏家的身份去阅读文人的做作品。当知音都为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也。昔《储说》始出,《子虚》初成,秦皇,汉武,恨不同时;既同时矣,则韩囚而马轻,连鉴照洞明的秦皇汉武也贵古贱今,更何况其他的评论家,他们往往在文学鉴赏中存在着重古轻今之心理,故同时代的文人如何能够遇到真正懂自己的知音呢,唯有高呼知音之难。二,崇己抑人。陈思论才,亦深排孔璋。季绪好诋诃,方之于田巴至于班固,
6、傅毅,文在伯仲,而固嗤毅云下笔不能自休。不管是曹植《与杨德祖书》中评论作家时说陈琳不闲于辞赋而贬低陈琳,还是班固和傅毅的才情本是不分伯仲,却要嘲笑傅毅写文章不知道裁剪。这都正如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文人相轻,自古皆然。在历史长河中,文人自身就有一股傲气,恃才傲物在文人身上都是有所体现,只注重自己的文章,崇己抑人,不认真鉴赏别人的文章。刘勰认为,由于文人相轻,各自的不认同,造成知音更加难逢,难遇。三,信伪迷真。文中以楼护的至如君卿唇舌,而谬欲论文,乃史称著书,咨东方朔而遭到桓谭之徒,相顾嗤笑。这是因为自己的学识不够,没有弄清真相就随意发表看法,学不
7、逮文,信伪存真者,才会难逢知音。文情难鉴一篇作品,除去上文已叙述知音难逢的原因外,文情难鉴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文情难鉴不仅是文中的表达的情感本来就难以区别,还有评论者的的偏爱之因而造成难寻知音。一是篇章杂沓,质文交加。文中提到麟凤与麏雉悬绝,珠石与砾石超殊,然鲁臣以麟为麏,楚人以雉为凤,魏氏以夜光为怪石。刘勰指出:形器易征,谬乃若是,文情难鉴,谁曰易分这一精辟论述。的确,连这些很容易分清楚的具体东西都能够错到如此地步,何况文章的鉴赏呢。文章本就是情动而辞发之作,鉴赏者要披文以观情进入文章去感悟所要表达的内心感情,要透过构造的形式去感受深藏在字里行间
8、的内容,透过现象看本质对于形而下的器物都难以分清楚,何况对于形而上的道理呢。二是知多偏好,人莫圆该,文情鉴赏者有自己的偏好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