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480776
大小:181.68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08
《高一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及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新人教版高一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及答案历史试题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2.选择题的答案应做在选择题的答题卡上选择题(共35题计70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题,计60分)1、周王朝历时近八百年,“盛时的势力,南方跨过长江,东北至今辽宁省,西至今甘肃省,到今山东省。”为了有效统治,西周实行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2、“亲情是缘,相聚是缘”,这是自古以来就深存于没一个中国人心底的情结。追根溯源,下列制度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的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 A、井田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3、西周宗法制
2、的最大特点A、分封制 B、嫡长子继承制 C、庶子继承制 D、世袭制4.下列有关西周宗法制的叙述,正确的是①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②因亲疏而形成宗法等级 ③周天子是所有诸侯的大宗 ④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④ D、②③④5、“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汉书》)该文表明班固认为秦统一的意义是A、使人民脱离了诸侯国的统治 B、为我国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C、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使人民有了从事生产的安定环境6、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
3、、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 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C、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 D、用泥制陶的事实7、正确排列下列我国古代官吏制度出现的先后顺序①察举制(举孝廉)②九品中正制③科举制A、③①② B、③②① C、①②③ D、②①③8、秦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已,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朝为解决上述问题,采取的措施是A、焚书坑儒 B、北击匈奴 C、推行郡县制 D、修筑长城9.秦朝建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步作用,不包括A、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B、有利于维护国家统
4、一C、促进了华夏文明的发展 D、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10.秦朝建立的丞相制度在隋唐进行了一次重大调整,这主要是指A、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B、设立三省,分散相权C、设参知政事,分割相权 D、设立内阁,强化相权11.隋唐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完善,其“完善”的含义是①皇帝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②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③地方官吏由中央统一任命 ④实行三省六部制,中央各部门相互制约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12、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播出之后,人们认识了清朝官吏刘墉。但是,有历史学家认为这个电视剧名犯了错误,最有可能的理由是A、刘墉不是驼背,所以不
5、能称为“刘罗锅” B、宰相制度早在明太祖时已经废除,所以称“宰相刘罗锅”会误导观众历史试题第7页共6页C、刘墉既不是驼背,也不是宰相,所以剧名错误D、他没有理由,只不过是哗众取宠13、元朝由中书省直接管理的地方有①河北 ②山西 ③山东 ④黑龙江 ⑤西藏A、①②③④ B、①③⑤ C、①②③ D、③④⑤14、我国的监察制度确立于秦汉时期,最早发端于秦朝设置的A、丞相 B、御使大夫 C、太尉 D、诸卿15、从明朝废除丞相到清朝设立军机处,说明了A、皇权日益加强B、封建国家军事实力不断加强C、相权战胜皇权D、近代民主制度雏形出现16、清初,使皇权受到限制
6、的权力机构是A、内阁 B、六部 C、议政王大臣会议 D、军机处17、希腊城邦最突出的特征是A、小国寡民 B、以血缘关系组织在一起C、城邦之间没有任何往来 D、实行奴隶制18、在雅典公民大会的会场,大会还没有正式开始,会场比较热闹,会场围着篱笆,设有十道门。“大家注意,今天是公民大会,外邦人不许入内。”在门口执勤的监察员大声地喊着。这说明了雅典民主政治只适用于( )①雅典成年人 ②雅典公民 ③雅典妇女 ④他国公民 A、① B、②③ C、③④ D、②19、梭伦改革和克利斯提尼改革的共同点是()①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 ②用地区划分取代血缘部落
7、③否定血缘关系维系的社会 ④促进雅典的民主进程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20、《十二铜表法》规定:“期满,债务人不还债的,债权人得拘捕之,押其到长官前,申请执行”;“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由此可知《十二铜表法》 ( )A、对平民没有一点好处 B、维护平民的利益C、维护贵族的利益 D、是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21、公元前452—450年间。罗马共和国先后铸造十二块铜牌,详细列出民法、刑法、诉讼程序等许多方面的内容,公布于罗马广场,史称“十二铜表法”。此举的历史意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