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456674
大小:10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08
《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研究 摘要:一般来说,数学作业是单调的、枯燥的,甚至是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挖掘,忽略了课程三维目标的要求。本文结合新课标的要求,重新认识数学,探究作业的意义,科学地分析分层作业的价值。 关键词: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设计 作业作为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的桥梁,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分层设计数学作业可以满足新课标精练、简练、不搞题海战术的减负要求。分层设计作业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作业,确保每个学生都不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
2、一、作业分层概述 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把学生分为优、良、中、差四个层次。优秀是指接受能力强,做题速度快,具有自主探究、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学生;良是指智商较高,但是学习成绩不稳定的学生;中是指做作业相对较困难的学生;差是指作业完成很困难的学生。 二、分层作业原则 1.趣味性原则。趣味性作业要求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作业不一定必须是书面的,可以是一项活动也可以是一项制作,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挖掘教材,恰当地延伸、演变,确保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好奇、兴奋、积极的状态。4 2.差异性原则。传统”
3、一刀切”的教学方式中经常出现学生“吃不饱”和“吃不了”现象。为了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到知识,实现发展,教师就必须采用弹性作业的方式,即根据学生的能力来布置不同作业,增加作业的针对性,提高作业的层次性,让学生体验成功,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实践性原则。新课标强调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并进行解答。所以,教师应该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基础上布置作业,布置作业的过程中还应注意作业的生活性、情趣性,尽量引导学生动手、动脑,突破空间的限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
4、能力。 4.研究性原则。新课标要求数学学习的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师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启发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还要鼓励学生进行再创造。 5.层次性原则。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数学教师不应该追求解题数量,而应该让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新课标要求一学生为主体,而学生是复杂的个体,他们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布置作业应尽可能考虑学生的差异性,从实际出发,有层次地布置作业,让全体学生都有可以练习的题,都能体验成功,都能得到提高。 三、作业形式 小学生由
5、于年龄小,自制力差,行为受情绪影响大,感兴趣的事可以废寝忘食地做,不感兴趣的事完全可以置之不理。所以,设计作业形式时要符合小学生的贪玩、爱耍、活泼、爱动手的特点。4 1.绘画式作业。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加强课程内容的综合性,逐渐打破学科界限,增进学科之间知识和方法上的联系。数学与其他学科实质上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绘画式作业,用绘画的方式来巩固数学知识、培养数学思维。 2.游戏性作业。游戏一直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可将知识加入游戏中,提高学生对作业的积极性。如可设计一些像“小猴闯关”“小
6、壁虎找尾巴”等带有童趣味的游戏性作业,把计算融合在故事情中,让学生轻松愉悦地掌握运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学习的兴趣。 四、作业分层设计的具体要求 “因材施教”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原则,时刻提醒着教育工作者要让不同的学生做不同的练习,量身定做式的作业,能确保学生在数学上真正实现发展。 1.计算分层。在计算教学时可以要求优秀层的学生掌握计算顺序,熟练计算方法,灵活地进行简便计算,还必须做拓展题,以培养其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良的学生要尽可能地通过多练习简便计算来提高计算能力;中的学生尽可能的通过多练习来提高计
7、算能力;差的学生则应反复练习相对较简单的题,确保其掌握简单的题。4 2.问题解决分层。不同层次的学生在问题解决能力上差别非常明显,要想提高全班同学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在作业上要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优秀的学生要求是必须用综合算式解答常规练习题,加强练习解答开放性题目,提倡解法创新;良的学生要求尽量用综合算式解答,并鼓励练习一些拓展性题目,努力提高自己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中等的学生要求要认真审题,多联系生活实际,先分步解答,再综合解答;相对差的学生则要求多练习相对简单的题,确保掌握基础。 五、优化作业评价 作业评
8、价,不应只填写“优”“良”“中”“差”,而应充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其个体差异性,发挥教师的导向、调控、激励作用,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1.用赏识的眼光看待作业。尊重学生,赏识学生,用赏识的眼光批阅作业,从中寻找闪光点,用赏训的语言进行激励他们变得优秀、自信。学生获得表扬、奖励次数越多,其行为活动的重复性就越高。适当的激励性评价,能有效引起师生情感共鸣。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