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456078
大小:65.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1-08
《当前非法集资的原因难点及对策建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当前非法集资的原因、难点及对策建议近年来,非法集资活动在我国一些地区频繁发生,严重干扰了正常的经济金融秩序,有的甚至影响到社会稳定。在投融资方式多样化、复杂化和信贷收紧的情况下,迫切需要做好预防和处置工作,有效遏制非法集资高发势头。本文在对各地非法集资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一、当前非法集资形势分析当前非法集资形势随着国家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的出台,部分行业资金进一步趋紧。一方面导致民间借贷更加活跃,另一方面过去潜在的一些非法集资活动因资金链断裂无法付息还本,案件风险加速暴露:形势十分严峻,有关部门的处置任务十分艰巨。(二)非法集资的主要表现特征1.隐蔽性。非法集资主要以
2、民间借贷的方式进行,以投资、生产经营项目等为载体。参与者主要为熟人、亲戚朋友之间层层介绍扩展,自成集资网络,除非资金链断裂,否则很难发现。2.利诱性。非法集资利息一般远高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为诱饵的非法集资提供了机会。有的迗到了月息20%,有的甚至许下半年内翻番的投资承诺。在集资活动开始初期,能按“允诺”的回报让参与人获得实惠,进而利用参与者做“活广告”四处宣扬,不断扩大集资规模。但实际上,支付给广大参与者的所谓高额回报,是参与者自己和后续参与者集资的钱,并非获利返还。1.参与者主要为朋友、熟人。基于相互之间的信任,非法集资中相当一部分资金往来无收付款凭据、无账目记载。有的在凭证上只做
3、手工记录,简单记明集资的时间、金额、经手人,给司法部门侦办带来很大难度。2.参与群众复杂且积极性高。集资群众既有收入较高有一定风险防范意识的公职人员,又有中老年人等弱势群体,参与积极性高。有的案件案发后部分参与人甚至向公安机关出具谅解书,表示参与该集资是自愿行为,希望公安机关不追究组织者的刑事责任。3.集资手段由传统方式向网络化发展。近期曾发生一起案例,其募集方式主要通过网络界面操作。许诺资金封闭运行一段时间后,回报按投资额翻番,投资人如推荐发展下线,按投资额的25%提成。这是典型的以高额回报为诱饵,以传销为手段,以互联网为载体进行的非法敛财活动。二、原因分析(一)投资渠道狭窄以四川资
4、阳地区为例,近几年来当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长,手持货币增多。调查显示,2010年资阳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98元,比2005年翻了一番;农民人均纯收入迗到5552元,比2005年增长85.7%;2010年资阳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迗467.7亿元,比2005年增长47%,城乡居民拥有的财富呈快速增长趋势。与此同时,银行存款利率较低,加上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因素,银行存款实际利率为负,而其他如股票、房产、期货等理财项目相对门槛较高、耗时多、专业性强、风险大,客观上为“高息、高回报、低风险”。(二)“暴利”“从众”心理使非法集资呈多发趋势这里分析一起案件其参与者主要
5、是文化程度较高、有一定风险防范意识的公职人员。但在集资者鼓吹“高额回报,见效快”,“钱生钱、利滚利”,投资“风险小,获利高”等诱惑下,他们将理性投资意识抛之脑后,甘冒风险参与到非法集资活动中。可见,暴利驱动是参与者失去理智的重要诱因。另外,参与者的从众心理,特别是亲朋好友之间,大家都参与,相互之间的了解信任导致盲从。从调查走访的参与者来看,90%以上是亲戚朋友熟人介绍参与到非法集资活动中的。(三)社会公众政策法制观念欠缺,对非法集资的识别能力不足非法集资活动通常以合法形式为掩护,打着投资、生产经等幌子,部分集资者戴着知名企业家等光环,使得普通群众不易分辨而受骗。有的人虽曾有疑虑,但因对
6、非法集资“风险自担、损失自负、法律不保护、政府不代偿”的处置原则不清楚,认为参与人数众多,集资规模大,一旦出问题政府会想办法解决,侥幸心理致使上当受骗。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农民金融法律知识普遍较为匮乏,在高额回报的诱惑下,防范意识下降,更容易上当受骗。(四)企业自身及金融产品设计等多种因素导致融资难问题仍存在根据对资阳地区一些小型的房地产建筑承包、造纸、丝绸等小企业主的调查显示,一方面,在企业发展起步阶段,自有资产少、抵押财产不足、财务管理不规范,不能满足银行信贷条件;另一方面,尽管近几年来强化了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融资难的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改善,但总的来看银行信贷链条仍较长、门槛仍较
7、高,中小企业贷款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另外,部分房地产开发企业不顾自身经营实力急于做大规模盲目囤地,在银行信贷大幅收紧情况下,资金紧张问题突出。一些企业为了发展,只能选择随借随贷或高利率的民间借贷。(五)对广告宣传等监管不力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广告宣传在人们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集资者利用手机、网络、新闻媒体、户外广告等发布投资入股、“帮助贷款、担保、借款”等内容的信息,诱使群众参与非法集资。据调查,相当部分集资者是看了宣传广告后才相信并投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