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狄金森的诗歌中的圆周世界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狄金森的诗歌中的圆周世界 艾米莉·狄金森,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她生前默默无闻,终老独身,她去世后留下的1700多首诗令人耳目一新。与惠特曼一样,她已被公认为标志美国诗歌新纪元的里程碑。评论家威廉斯曾说:“在诗歌这个人迹罕至的精神领域里,狄金森和惠特曼代表了19世纪美国心灵拓荒最高的才智”(s,1972)。比较而言,狄金森的诗歌处处体现一种边缘的情愫。诗人自己也曾说:”我的事业是圆周的事业”(letters1958) 艾米丽·狄金森像一个隐士,一辈子都住在麻省阿姆赫斯特的家里,可是她的诗却证明她有极强的精神力量,她的精神可以超越
2、一个极大圆周的外在界限而翱翔,追求无限与永恒。正如盖尔彼所说,圆周是狄金森“最常用来表示欢快的比喻”,“是活动中精神的象征”。 一、圆周的意象 在19世纪美国文学中,圆周和圆圈的意象非常重要。爱默生在《论圆》这篇著名文章里说:“眼睛是第一个圆;眼睛形成的视野是第二个”。圆或循环运动因此成为“首要的形状”,成为“世界符号中最高的图象。”作为19世纪出色的作家,狄金森当然不会舍弃这一重要的意象。 二、若即若离的上帝 狄金森对上帝有着矛盾的心态:一方面,揭露和嘲讽上帝存在的虚幻性;另一方面,又以基督教的情感去寻求神圣的
3、境界慰藉灵魂的伤痛。 狄金森生活的阿姆斯特镇,在19世纪40到60年代的20年内有8次狂热的宗教运动。加尔文教统治着这个小镇,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狄金森也无法逃避。“在找寻到我的救世主前,我从未体验到如此的平静与幸福。看到世俗的罪者如此的靠近上帝,是多么的令人欢欣鼓舞。(Sewall1980)她深信上帝的存在,即使她从未见过上帝,狄金森对上帝充满敬仰:上帝支配着广袤的世界。支配着一切—。 但是,狄金森始终没有皈依宗教,未成为基督徒。她对宗教观点和神学的价值观念提出质疑。她对宗教的复杂的心态和她痛苦的心境在诗歌中多有体现。尤其是
4、当她痛失两位好友时,狄金森对上帝冲满了愤怒:强盗!银行家——父亲/我再一次一无所有!上帝成为了强盗,抛高利贷的银行家和专横的父亲。并且上帝给人的那个永生的承诺似乎不再存在,因为:我死时听到一只苍蝇的嗡嗡声/……一只苍蝇闯入室内/蓝色的,不确定的,跌跌撞撞的嗡嗡声/盘旋在我和光亮之间/逐渐窗子不见了,逐渐/我失去视力去看。在诗中,诗人想象了自己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情景:“我”准备好一切,等待天堂之光显现,灵魂升天,但“我”等来的不是上帝,没有听到天使美妙的歌声,等来的却是微小的,令人鄙夷的苍蝇。这强烈的反差是诗人对是否有永生的诘问。诗中描写的
5、“我”在弥留之际的迷惑和混乱的精神状态,反衬出“我”内心对死后世界的彷徨与犹豫。狄金森曾祈祷上帝,但是“上帝真的在意吗”?不,因为上帝“已经残废,上帝已无处可寻。” 正是这样一种矛盾的心态,狄金森始终对上帝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她有意将自己安排在一个周延的位置:……/球上的一个斑点/徘徊在周延。这里“周延”,恰好表明了的位置:既不脱离上帝,成为宇宙的一个游魂,也不会完全受位于核心的上帝的控制,从而诗人可以在诗中游弋于自我的世界中:很庆幸我并不相信它/否则,我将会被窒息/我更愿意多看一眼/如此多娇的尘世。 三、爱情的追寻着
6、 狄金森终身未嫁,也未得到她梦寐以求的爱情。但她对爱的追求却从未停止过。在爱情中,她仍处于周延的位置,不管是出于无奈还是自愿。狄金森认为爱是生命,生命有不朽的特性,故而爱是不朽的,永恒的爱也是圣洁的,博大而复杂。爱先于生命,后于,/死亡/?是创造的起点?/世界的原型/爱是永恒。她在诗歌里编织出对爱情的追求和对伴侣的渴望:为什么我爱你,先生?/因为——/风,从来都不会要求小草/回答,为什么他经过,/她就不能不动摇/……电光,从不询问眼睛,/为什么他经过时,要闭上——/因为他知道,他说不出——/有些道理——/难以言传——/……于是——我爱你
7、——。她追求奔放的爱情:暴风雨夜……!/但愿我能,今夜,/泊在你的水域。 诗人饱尝了命运的不公,心中充满希望与失望的矛盾,诗歌中散发着欲爱却又无望的悲伤与压抑:“心啊,我们把他忘记!/我和你,今夜!/你可以忘掉他给的温暖/我要把光忘却!/当你忘毕,请给个信息/好让我立即开始!/快!免得你迁延/我又把他想起!”运用反语表达了她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心情。女主人公珍惜真爱,却又欲爱不能,只能远远的站在爱情的边缘去遥望。然而,狄金森宁可终生不嫁也不屈从于世俗的爱情。她的“灵魂选择自己的伴侣”表达了她独立的爱情观:灵魂选择自己的伴侣/然后,把门紧
8、闭/她神圣的决定/再不容干预。 爱是心灵的家园,爱是永恒的世界,爱是永生。诗人在爱情的圆周上才有机会以更广博的视野去看待爱情,追求爱情。 四、诗歌中的周延 狄金森一生创作了1775首诗,但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