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扬生命意志

高扬生命意志

ID:23449299

大小:10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07

高扬生命意志_第1页
高扬生命意志_第2页
高扬生命意志_第3页
高扬生命意志_第4页
高扬生命意志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扬生命意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高扬生命意志  内容提要:多年以来,众多读者在品读《兰亭集序》一文时,认为《兰亭》一文流露出浓郁的生命悲剧意识。实则不然,笔者认为该文亦高扬生命之意志,体现了尼采的酒神精神。  关键词:《兰亭集序》;生命意志;酒神精神  【中图分类号】G620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会于会稽兰亭,临流畅饮,赋诗书怀。《兰亭集序》即为此而作。序文记述了宴集的盛况,并即事书怀,对人生聚散无常、年寿不永发出深沉的慨叹。文章固然通篇着眼于“生死”二字,情调有些低沉,但最为主要的是──它表达出时人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强烈关注。  魏晋时期,玄谈之风盛行。时人空谈玄理

2、,崇尚老庄哲学中的虚无主义。竹林七贤意味着时人从朝廷中脱离出来,他们以痛饮放浪形式曲折地呈现出一种新的精神。他们认为艺术、文学和人生,无论就其各自来说,还是就其二者的关系来说,都应超越现象,回到本体。他们认为在玄学的背景中,这个主体就是超越社会政治现象的天道。正如嵇康所道: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5  狂狷如嵇康、阮籍,然当嵇、阮处在晋时的高压政治,直面着死亡,固而期望以宗教超脱人生,然而又不得不以艺术眷念人生,以哲学思索人生。既然人必有一死,短暂的人生连同它所有稍纵即逝的悲欢离合还有什么意义?当他们直面人生这一悲剧又发现理智无能作出解答时,一种悲剧

3、意识便觉醒了。  魏晋人具有浓郁的悲剧意识。从开一代诗风的汉末古诗十九首,中经建安、正始、元康诸代诗群,直到晋宋大诗人陶渊明,绵绵二三百年间,慷慨悲凉的忧生哀死之叹悠悠不绝于耳,王羲之亦是其中一位典型代表。如果说阮籍把当时弥漫开来的悲剧情绪表达得最充分,最强烈,那么,王羲之则把这种悲剧意识发展得最激进。只有王羲之透过这种悲剧意识高扬起生命之意志。  生命悲剧意识从汉末古诗,经竹林七贤到兰亭群士,发展为一种宏大的宇宙天地人生情怀。生命意识是一种痛苦的意识。归宿何在?竹林七贤,还是玄学与自然――的小场景。重的是一种沉痛,因此痛饮大醉是其特色。到兰亭群士,地点已到朝廷更远、离

4、自然更近的风景胜地。王羲之《兰亭集序》,与嵇康同样是仰观俯察,远近游目,虽仍不免有一样的人生苦短的喟叹,但已没有了嵇康、阮籍的沉痛。  “古代习俗,于三月上旬巳日,官民并结之于东流水上,祓除不祥,”后来这一仪式发展为朝暮之初的河边宴饮嬉游。而王羲之等士人的集会,已把民间的宴乐形式转化为一种士人情怀。王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度浙江,便有终焉之态。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允、许洵、支遁,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之兰亭”。  《兰亭集序》把兰亭群士之韵充分地表达了出来: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

5、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5  兰亭景色在韵味上与竹林相同,描写用了仰观俯察、远近游目的审美视线。但其景更阔大,更自然。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官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觞叙幽情。”兰亭的饮酒,没有了竹林士人的沉痛,而显得优雅。没有了盛大的丝竹管弦的热闹场面,又区别于朝廷趣味。士人们列坐在江水弯曲处的水边,在江上流放酒觞于水中,酒觞顺流而下,漂流到谁面前,谁就取而饮之,并立即赋诗一首。不能赋诗者,则罚酒三斗,显得兴趣盎然。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俯仰对象虽仍是天地,但突出的是山水)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

6、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魏晋清谈),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魏晋风度),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兰亭之乐,上承魏晋清谈和竹林风度,表现形式不同,但士人的情怀是一样的。)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欢乐苦短)。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其不痛哉!(人生何以有限!)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成仙不可能)。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乎!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7、。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汉末以来人生苦短的生命之叹,在兰亭集会中虽然还是一样的深厚,然此生命之叹已经是在大自然之中,一种远离尘嚣的俯仰天地之中,清减了沉痛,多增了自持。5  60年代中期,郭沫若先生曾发起了一场关于《兰亭》真伪问题的大讨论。他认为字体、文体都不是王氏原貌,理由之一是文章前面写极乐,突然转为悲痛,是悲得没道理的。其实这种情感变化是正常的。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描写聚会欢乐后转入悲伤的,典型的有:汉武帝行幸河东,中流与群臣对饮,自作《秋风辞》,也说:“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道出了这种现象的正常和普遍。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