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426912
大小:55.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1-07
《关于《诗经》国风中的“有意味的形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关于《诗经》国风中的“有意味的形式”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形式和意味方面的优秀论文致谢参考文献,对正在写有关于《诗经》国风中的“有意味的形式”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免费供学生们阅读下载。(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摘要:《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光辉起点,其中十五国风反映了周初至春秋中叶500多年间社会个阶层的喜怒哀乐,蕴含着深厚的情感.本文试着以有意味的形式的观点对《诗经》国风的抒情形式进行新的观照.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有意味的形式进行了界定,第二至第四部分则是分析三类有意味的形式.通过分析《诗经》国风的有意味的形式以使我们对这部古代诗歌文化的精品有更深
2、地体会,对当时的文化有进一步的理解.关键词:《诗经》国风有意味的形式审美积淀:9787536944343(2011)0309403作为中国古代诗歌以及现实主义诗作的光辉起点,《诗经》奠定了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其中国风贡献尤为突出.那由充实的内容,丰富深厚的感情,优美的音乐积淀而成的有意味的形式构成了《诗经》的这篇《诗经》国风中的“有意味的形式”原创出处:shuoshilunargin:0auto;font-size:12px;color:#666666;">形式和意味论文致谢参考文献一部分,日益失去了原来的具体的宗教内容,而沉淀抽象为一种形式,即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正童庆炳说们从现实的具体
3、事物身上分化出来而成为独立的具有稳定性的审美对象时,管他们与自曾经拥有的社会功利内容及目的间呈现出明显的疏离状态,而们都由于能与人们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结构相对应,而依然能给人们以‘有意味的形式’的审美感受,从而达到情感上的交流.[6]比鱼意象.李泽厚《美的历程》中指出鱼与原始先民祭祀活动有着密不分的关系,鱼代表着种族繁殖.随着时代的变迁,原始先民们的祭祀活动不复存,鱼扮演的角色也荡然无存,但象征的生殖繁衍意却留存了下来.《诗经》国风中,以鱼起兴的诗几乎都牵扯到男女间的情爱,也即是生殖繁衍的高雅说法,鲂鱼赪尾,王室燬.虽则燬,父母孔迩.然而另外一些兴的原始意义没有流传下
4、来,包含的人类早期的神秘想象的情感也模糊不清,留存下来的是失去了内容的形式,但由于这些形式是经过审美积淀的,以我们依然能够从中领略到那神秘情感的吉光片羽.《诗经》国风中有一些弃妇诗或怀人诗,以日月比兴开头,日居月诸,照临下土.人兮,逝不古处.胡能有定,不我顾(《邶风·日月》)日居月诸,胡迭而微.心忧矣,匪浣衣.静言思,不能奋飞(《邶风·柏舟》)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道云远,曷云能来(《邶风·雄雉》).这些诗中均以日月代指丈夫.而这些诗又皆出于卫地,这是否与卫地远古先民某种祭祀活动有关呢?由内容积淀为形式,再由形式领略内容,这便是这类有意味的形式的双重审美意义了.三、感情积淀的形式《诗经》国
5、风中有一些诗作,往往令人感到归旨难求,例《邶风·凯风》(其最后一章为爰有寒泉,浚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睍睆黄鸟,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从字面意义上看这是儿子歌颂母亲自责的诗,而孟子则认为这是一首孝子的怨诗,解释为亲人有过而不埋怨,是偏颇的行为闻一多则认为是母亲受父亲的,儿子们自我怪罪,希望父亲母亲有感悟而言归于……都自圆其说,令人难以取舍.此外还有一些诗作除了文字和表达方式,关于时代背景和社会意义的痕迹被时光风化殆,们咏叹的具体事件极为模糊,更有甚者竟能让人读出截然不的主题,但他们传达出来的那种或喜悦或沉痛的真挚感情和塑造出来的生动真实的艺术形象,那种一唱三叹反复回环的语言形式和
6、委婉而悠长的深厚韵味,不是至今仍然感人的·[7]下面将从朦胧题旨和矛盾题旨两个方面来对这类诗的有意味的形式进行分析.(一)朦胧题旨谈到题旨朦胧首先不得不提被后人喻为千古第一缥缈文字的《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谓伊人,水一方.溯洄从,道阻且长.溯游从,宛水.(第一章)蒹葭这个兴象,代表的原始意义不考.这首诗是要表达的是君子求淑女,还是君主求贤,抑或是女子怀人,难以知晓.这首诗给读者一种雾里看花的感觉.正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说远引若至,临非一样,这首诗弥漫着一种朦胧美,但的朦胧又有别于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李商隐的《无题》诗折射的不是他一时一事的心境,而是他整个的心境,而他的
7、心境又极为复杂,别人难以理解,恐怕他自也未必说得清楚,道得明白,而整首诗显得朦胧.而《秦风·蒹葭》的朦胧不是先天的,诗人用先民们留下的原始兴象抒发了自的感慨,这些感慨,当时的读者是能够体会得到的.我们虽然不清楚诗人感慨的内容,但我们依然被这首诗感动.这归功于那深邃的感情,一唱三叹,反复低回.诗人那执着思,那无路愁,那忧伤凄婉,总能让读者感到心有戚戚焉,后人而能够深深体会到这首诗的悲剧的况味.这首诗对后世的读者来说那唯美的感情自然也成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