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话语预设探究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话语预设探究

ID:23403005

大小:110.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1-06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话语预设探究_第1页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话语预设探究_第2页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话语预设探究_第3页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话语预设探究_第4页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话语预设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话语预设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话语预设探究  摘要:认知语言学的出现?发展为语言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很多学者开始从认知的视角研究语言学中的一些现象。作为语言学中一种复杂的现象,预设历来都是学者们研究的焦点,本文主要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对话语中预设的生成,原因及功能进行探究。  关键词:认知预设图形―背景理想化认知模式心理空间  一、引言  预设(presupposition或译作“前提”?“先设”用作动词为presuppose)是语言世界中非常常见的现象,是语言哲学?逻辑学及语用学等学科共同关注的课题。

2、预设最先是由现代逻辑学的奠基人弗雷格(Frege)在哲学领域中提出的。他在1892年发表的《论涵义和所指》一文中指出“无论断言是什么,一个理所当然的前提是:被使用的专名,简单的或复合的具有指称。所以我们断言‘开普勒悲惨的死去’,那么就预先假定或预设了名称‘开普勒’指示某人,并且这个人是存在的”。随着语言学研究的发展,学者对预设这一现象越来越重视。自1970年起预设一直就是语言学界激烈争论的话题(Bussmann2000:379)。学者研究预设的角度主要有两种即: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前者主要是从命

3、题的真假来研究预设,后者主要从话语在真实的语境中的使用情况来研究预设。近几年来,随着认知科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和发展,Fillmore(1985)Fauconnier(198581997)和Lakeoff(1987)开始根据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来研究预设。本文主要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运用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ICM)?图形背景理论(Figure-Groundtheory)和心理空间理论分别研究预设的产生,形成原因及其功能。  二、认知视角下的预设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的认知活动遵循从已知到未知,由

4、近及远,由易到难的规律。而语言是人类特有的认知能力。自然语言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产物和工具,其结构和功能是人类一般认知活动的反映和结果。  认知语言学是以人的身体经验为基础研究人类的心智和认知等心理过程,并强调人的经验和认知能力在语言使用中的过程的一门学科。这门学科认为,在语言和现实世界存在着人的认知活动,语言并不是客观世界最直接的反映,而是通过人的认知形成的间接反映。认知活动将语言这种抽象的活动语客观世界及人类的具体活动连接在了一起。预设作为会话中的一种重要现象,与人的认知心理密切相关,因此从认知

5、语言学的视角去研究预设是完全可行和必要的,它为预设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  1.理想化认知模式(ICM)下的预设  Lakeoff(1987)提出了“理想化认知模式(IdealizedCognitiveModel简称ICM)”来研究认知在语言理解中的作用。ICM是一种综合性的认知结构,涉及的是各种相关认知域里的背景知识,反映的是人们对某些领域里的经验的?统一的理想化的理解。所谓理想化是指这种模式是各种不同情境概括抽象后得出的最普遍的模式,而认知域(Cognitivedomains)包括“8反映

6、在心智里的物质世界的各个领域,如时空领域?实体的物质属性领域等,还包括特定言语社会中的人与环境互动的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领域,人的心理状态,文化结构,社会制度等领域”(张敏1998:61).ICM主要有两个功能:第一为言语理解提供背景;第二激活与理解话语相关的概念和知识。Lakeoff认为预设是语言使用者对某个或某些领域里的经验统一的理想化的理解,是由预设触发语的理想化认知模式激活的概念和知识构成的一种认知环境,在交际中表现为双方互明的共同认知环境。例如:  奶奶:你大清早上哪去?  孙子:去请人

7、家上咱家给我杀病毒。  奶奶:我的小宗宗,你不要命了,有病不上医院,怎么能随便请人到家里来杀病毒。  孙子:我是说给计算机杀病毒。  奶奶:啊,计算机有病毒千万别碰它。  在这段对话中双方出现了误解,在交谈双方意识中同一个文字形式“病毒”指代的内容是不同的,交际双方对“病毒”预设是不同的。在听话人理想化认知模型中“病毒”指的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一种有害病原体。而在说话者的理想化认知模型中“病毒”指的是一种电脑中的破坏程序。因此交流的时候只有双方的理想化认知模型一致的时候交流才能顺利的进行,否则就会出

8、现误解导致交流的中断。  2.图形――背景理论下的预设  丹麦心理学家鲁宾(Rubin)提出了图形――背景理论,此后完形(格式塔)心理学家借鉴这一理论来研究知觉及描写空间的组织方式。他们认为,知觉场始终被分为两部分即8图形与背景。图形是看上去高度结构的,被只觉这所注意的那一部分,即在某一认知过程中凸显的部分,是注意的焦点,人们在认识事物时的直接对象;而背景则是与图形相对应的相对模糊,不容易被注意的部分,是图形的认知参照点。人们在认识事物时总是在背景中认识到图形。图形和背景的感知是人类体验的直接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