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海禁及闭关锁国政策差异性

浅谈海禁及闭关锁国政策差异性

ID:23402385

大小:64.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07

浅谈海禁及闭关锁国政策差异性_第1页
浅谈海禁及闭关锁国政策差异性_第2页
浅谈海禁及闭关锁国政策差异性_第3页
浅谈海禁及闭关锁国政策差异性_第4页
浅谈海禁及闭关锁国政策差异性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海禁及闭关锁国政策差异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海禁及闭关锁国政策差异性邓小平同志曾说:“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历史必修二专题一第四节中介绍了明清时期有关闭关自守的政策。可是细看下来,无论是人教版的教材还是人民版的教材,对这一部分的介绍都很模糊,显得模棱两可。如人民版中“清朝继承并发展了明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明王朝执行的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一直延续到清朝鸦片战争之前。”这就给许多的教师和学生带来了诸多疑问,误以为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是一个概念,可以等同。但在《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说明》上却明确要求“了解海禁和闭关

2、锁国政策的基本含义及其影响”,值得注意的是该句中用了一个“和”字,这表明考试说明的制订者认为“海禁”与“闭关锁国”是两个概念。笔者也认为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有较大的差别,那么这两者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就这一问题,我谈谈个人的看法。一、从名词的出处来看“海禁”这个词应是后人根据史书记载有关禁止民间商人出海贸易的政策归纳出的词。如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1]。《辞源》之“海禁”条云:“进出海疆的禁令。明清两代指禁止民间商船出海贸易,限制外国商船进口贸易所采取的措施”。“闭关”一词出自我

3、国古代文献,《易经》与《战国策》将其解释为“闭塞关门”。如《周易•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锁国”一词应为舶来品,在介绍古代中国的文献中并未有这个词的出现,在介绍日本幕府统治时期的对外政策出现该词。16世纪中叶起,葡、西、荷等西欧列强先后到日本传教、贸易,为禁止天主教传播,防止平民利用天主教平等思想对抗官方忠孝思想,防止商人富豪和外国人勾结获得火器与幕府对立,巩固幕藩体制,幕府的对外政策从第二代将军德川秀忠时起,开始向锁国政策转变[2]。新编《辞海》认为,锁国政策是“日本江户幕府禁止对外交通的贸易和政策”[3]。根据我国介

4、绍闭关政策中提到的闭关政策是“清朝限制中外交往的政策”[4]。可见闭关政策和锁国政策的含义是一样的,其与海禁政策不同。二、从禁止的地域上看海禁只是禁止中国人与外国人在沿海的往来,而闭关锁国政策禁止中外往来的地域就不止海疆,应还有内陆的疆界口岸。我们一般认为海禁是明清两朝时期的对外政策,如果把海禁等同于闭关锁国政策,那就是说闭关锁国政策在明清时期就有了。可是在明朝,除了沿海的口岸禁止对外贸易外,当时其他的疆界口岸却仍有着对外贸易,如朝贡贸易。朝贡贸易体制在明代自明初到明隆庆年间实行将近两百多年。据《明会典》记载,洪武八年谕安南、朝鲜、占城等国三年

5、一贡,因朝鲜与明廷的关系特别密切,亦许其一年一贡[5]。当朱元璋因胡惟庸勾结日人谋反一事而开始限制外国人来华时,虽据史书上说,此后“准安南、占城、真腊、暹罗、大琉球”朝贡如故,但实际上继续入贡的国家远不止这五国[6]。上面文中提到的朝鲜是今朝鲜半岛;占城是印度支那国,在今中南半岛上;真腊在今柬埔寨境内;暹罗是今天的泰国。可见明朝在海禁时代还是有对外活动,只不过这些对外活动都是在官方认可下进行的。在清王朝实行海禁政策抵制沿海的抗清势力与内地呼应之时,清政府也有对外贸易。如清政府的西北部贸易对象由蒙古变为俄国,贸易的内容不再只是传统的马匹和兽皮,涉

6、及贵重金属金、银、铜、锡以及俄国的工业产品布料等。南方丝绸之路因为水路交通的便捷到清朝也逐渐消失,不过因缅甸的统一,清缅战争的结束,中缅交易的规模日渐扩大。可见海禁只是禁止海疆这个范闭关锁国政策之下限制地域是非常严格的。清朝乾隆二十二年宣布关闭江浙闽三海关,限制外商只准在粵海关一口贸易,自此这种闭关局面直到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才得以改变。可见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并不能等同。三、从针对的对象和内容上看海禁政策主要是防止中国人私下与外国人通商,对外国人来华只要在政府的规定范围内是允许的。明武宗正德七年(1513年),葡萄牙国王派出一支访华使团前往中

7、国,并在广州登陆,希望与明政府建交。后来,中国皇帝同意葡萄牙人在澳门开设洋行,修建洋房,并允许他们每年来广州“越冬”[7]。在明末清初,有许多外国商品在朝贡贸易体制之下出现在中国,外国文化在中国传播,许多外国人在中国生活甚至做官,如明朝时意大利人利玛窦在中国的生活时期对中国的天文历法、数学、地理等有着不小的影响;明末清初时期来华的德意志人汤若望深得清朝顺治帝的信任并在中国为官,曾掌管钦天监,制定较准确的《时宪历》;清朝康熙帝的科学启蒙老师南怀仁也是西洋人等。这些外国人的到来,使得中西方文化得到较好的交流与沟通,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清初科学技术与文化

8、事业的发展,出现了一大批精通西方算学、天文学的专家学者,形成“一时鸿硕,蔚成专家”的局面[8]。这即是我们熟知的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局面。同时这些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