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359036
大小:10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07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摘要: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向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最经常的途径。初中语文教材中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涵盖面较广,里面有许多适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内容。初中语文教师要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道德教育的要求和课程中的教育因素,培养学生热爱汉语言文字的情感,帮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深厚,吸收民族文化的精华,自觉地、有机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德育教育 《新语文课程标准》开宗明义,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
2、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基础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位。 一、语文学科教育中人文性的重要地位和塑造健康人格的作用5 教育是什么?教育是一种人类道德、科学、技术、知识储备、精神境界的传承和提升行为。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人是教育的原点,也是教育的
3、终点。可见,教育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点化和润泽生命是教育的核心,也是教育的本源。教育的根本不仅在于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提高,更在于塑造学生完美健康的人格。教师的作用是“传道、授业、解惑”其实说的也是教育的作用。从这一个层面上来说,教育是生命活动的需要,教育应以人为本。学生学习,不只是学习知识,也不只是训练能力,更重要的是丰富心灵、完善人格。语文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它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而人文性是它的基本属性。 古语说:“文以载道”,语文教材中那一篇篇优秀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个体悟生命的范本,从文章中流露出的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对生命的珍惜,对不幸的豁达,对朋友的真诚,对自
4、然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这一切,都可通过教师的教学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去滋润学生的心田,浇灌他们的心灵之花,让他们的心灵充满阳光和雨露,懂得感恩和珍惜,礼让和宽容,豁达和坚忍。从而真正体现语文课的人文价值。如朱自清的《春》教会学生去感受生命的勃勃生机,唤起学生对生命的热爱与珍惜;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让学生学会坦然面对挫折和困难,保持豁达的心境;学习莫伯桑的《项链》让学生明白虚荣心的危害,过分虚荣必然要付出惨痛的代价…… 二、语文学科中品德修养教育的方式方法 1.语文教师要有一定的人文素养,人文关怀。 全国特级语文教师程红兵曾说:“5人文性,从感性的层次来讲,
5、是对人的理解,对人的容忍,对人的接纳,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爱护和关怀;从理性的层面来讲,是对人终极价值的追寻,对人类命运的忧患。”“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先有一桶水”。何为“师范”即“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但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有一颗慈爱的心,有悲天悯人的胸怀。试问一个自私自利、毫无爱心、品德低下的教师能教出品质高尚的学生吗?只有爱的教育才能让学生放飞心灵,教师应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影响学生,吸引学生,引导学生,就象我们在很多回忆老师的文章中常常可以看到一个心灵美好,品德高尚的老师是如何影响他的学生的,在学生的记忆深处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象北京师范大学
6、的于丹教授,她是博学的,豁达的,淡定的甚至是天真的,而正是她的博学厚德博得学生的尊敬并施之以深远的影响。 2.在课外阅读中渗透德育教育。 课外阅读也是语文德育实施重要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可给学生推荐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课外读物,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激发学生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进而使他们在阅读中受到各方面的思想教育。 突破教材,进行延伸阅读。我们教材中的课文虽然都是精挑细选的,但因篇幅所限,只是茫茫书海中之一粟,有的只是整部作品的一小部分,因此,进行迁移阅读是非
7、常必要的。在《新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段),合计240篇(段)。……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5我们可以以点带面,以一篇课文带动对整部作品的阅读.如,我们读了丰子恺的《山中避雨》就可叫学生去阅读他的散文集《缘缘堂随笔》,感受作者虽贫亦乐,生活中没有大鱼大肉却不乏欢乐;学了《范进中举》就可去看看原著《儒林外史》,认识何为虚伪,何为美丑;感受了孔子的《论语十则》,可以再去读读孔子的《论语》也可去听听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修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