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355232
大小:105.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07
《表现性评价开发与实施的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表现性评价开发与实施的研究 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第一中学地理教师苏志红 ●教师必须有理想,要对教学生涯有一个长期规划,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品质。 ●教师的眼界和宽容影响着学生发展的高度。 ●教师教给学生的应该是“树根”,而不是“树叶”,这样学生才能够持续“生长”。 ●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实实在在发展。 时光飞逝,我与苏志红老师相识已十三载。苏老师也由一名略显青涩的青年教师,成长为今天滨海新区的“教坛名家”。看到她在课堂上挥洒自如,深受学生的喜欢,我倍感欣慰。 苏老师善于思考,热衷教学研究。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她难能可贵地有着高
2、远而执著的教育理想。多年来,她把“不因果报勤修德,岂为功名始读书”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她承担或参与了多项市级课题研究,形成了富有个性的研究方法。她对“表现性评价”的理论研究具有前沿性特点和实践性价值。 苏老师勤奋好学、富于创新精神。她阅读大量教育教学书籍,积累了三万多字的读书笔记。她以“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5的理念指导自己的地理教学,形成了关注学生情感、重视学生地理素养提升的教学风格和特色。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她把备课融入自己的生活,经常利用寒暑假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积累了大量图文资料。因此,苏老师
3、的地理课总是充满着鲜活的美感和热烈的激情。 (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第一中学教学校长张秀云) “如何实现学生地理素养的提升”是长期以来困扰许多地理教师的一个问题,我也一直在尝试用多种方法来解决。近来,我通过在高中区域地理复习中开展课前五分钟学生展示活动,发现其能够带来教与学的增值。通过反思,我发现这一做法其实就是教师对表现性评价的运用,斯廷金斯指出,“表现性评价为测量学习者运用先前所获得的知识解决新异问题或完成特定任务能力的一系列尝试。”于是,我对如何运用表现性评价来促进学生地理素养的提升展开研究。 一、精心设计表现性评价的任务 表现性评价
4、能否有效开展并实现预定目标,关键在于表现性任务的设计。高二文科生要对初中学的区域地理进行复习,而传统复习方法让基础好的学生没兴趣,基础差的又跟不上,学生的地理素养不能得到全面提升。于是,我选择表现性评价作为载体,设计了学生展示活动――“课前五分钟系列演讲”,第一学期的主题是“行游中国”,第二学期的主题是“行游世界”。这样就把区域地理复习化整为零融入到全年的教学中,同时也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二、教师调控保障评价有效开展5 在完成表现性评价任务的整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调动多方面能力并付出努力,这既是向全班展示自己综合能力的一次机会,又是
5、互相学习的过程。但如果教师的引导不到位,就会出现由于开局没控制好而导致后面的演讲敷衍了事、整个活动出现骑虎难下的局面,提升学生地理素养、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首先,我选择地理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排在前面展示,这样对后面的学生有一定的示范作用。但在实际中有时与教师的预设并不完全一致。有些学生创新性不强,有些学生时间观念不强,这说明教师在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判断上有欠缺,也说明我们目前常用的一些评价方式不能客观反映学生的地理素养。此外,还必须引导学生既要学习先讲的同学的思路,更要有自己的创新,否则会出现连续几个学生讲的思路基本一致的现
6、象。这些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就要求教师在每次演讲后的点评要到位,以保障后续活动的有效开展。并且,由于这个活动可以把每个学生的思想、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对待新情况的反应能力,以及任务完成过程中的态度等方面的差异都反映出来。因此,教师不仅要关注培养学生与他人共有的品质,而且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这样才能将表现性评价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效能发挥出来,才能将评价的重心放在关注学生差异、为了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的层面上。 其次,为了保障活动的有效开展,教师还需处理多方面问题。比如:个别住宿生以住校为借口没准备演讲活动,教师就要引导住宿生可寻
7、求走读生的帮助,但最好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资料,同时不要过于依赖网络和演示文稿。还有,课堂气氛的调控也很重要,如,活跃、人缘好的学生一上台,学生就兴奋起来,我会稍稍严肃地说:“好,大家安静,我们开始吧!”5而当比较文静或稍内向的学生走上台,下面往往比较安静,学生自己也比较紧张,我会用轻快的口气说:“可以开始了吗?”这时教师和同学们期待的目光对他是一种鼓励,他会顺着教师的话紧接着带来开场白:“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的是……” 三、重视表现性评价的系列开发和改进 “课前五分钟系列演讲”活动的实施,使学生在课堂上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他会感受到课程
8、不是只与授课教师相关,而是与自己的认知世界相关,他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被“卷入”到课程当中。但是,最终学生是否获得持续“生长”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受到表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