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346091
大小:109.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07
《亲近错误:让语文课堂绽放更多精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亲近错误:让语文课堂绽放更多精彩 【摘要】面对学生不准确甚至错误的回答,教师该怎么办,这是每一位为人师者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大骂学生“笨蛋”“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懂”该是最下策的做法,其次是用“不对”“错误”等词直接否定学生的回答后,教师立即说出所谓的正确答案,再者是让其他同学来回答,而对前面那位同学的回答不置可否,也不作任何分析评价。这样的处理方式不符合新课程重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要求。 【关键词】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的一些
2、做法,谈谈如何应对学生的错误回答。 一、让学生的回答换得希望的种子 教学实例: 鉴赏古诗:谢亭送别(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师:哪位同学起来谈谈你对这首诗歌的理解? 生A:我的感觉是前两句中,诗人的心情还是比较好的,而后两句就不一样了,那浓重的离愁表现得很突出。7 师:A同学用她敏锐的眼光,很快就发现了前后两句有明显的不同,我想知道,你是从哪些地方读出了诗人不同的感情呢? 生A:第二句的“红叶青山”给人很明朗、很阳光的感觉,而第四句中的“满天风
3、雨”让人感觉郁闷。 师:原来你读出了诗人笔下的景是含情的,这是鉴赏这首诗的关键。对于A同学的回答,其他同学是否有不同的看法? [学生都跃跃欲试] 生B:我认为,这两处写景都是为了抒发诗人的离愁。“红叶”句以美景反衬离愁,“满天”句以哀景正衬离愁。 师:也就是说,无论是美景还是哀景,都是为了抒发诗人的离情别绪。这种写法就是清人王夫之所说的―― 师生:“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一倍增其哀乐” …… 其实,这个问题不会很难,课堂上我们多次强调。但学生A的基础较差,课堂上她能够主动站起来回答问题,说明她
4、有认真思考,所以老师及时地肯定(画线句)她的回答,同时又请其他同学纠正补充,让A同学意识到自己的答案还不够准确。因为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她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其他同学提出的异议。7 都说鼓励是火种,它可以点燃人们心中的希望和信心之火,但鼓励不都是诱人的奖金和耀眼的奖牌,有时,一个充满赞赏的眼神,几句发自内心的欣赏的话语,都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尤其是在学生受挫的时候。所以,当学生的回答不准或错误时,老师千万别泼冷水,应给予适当的鼓励,让学生在参与课堂活动中得到精神的力量,从而对您的课堂永远充满期待,对生活满怀信心。
5、 二、让学生的回答变成解题的钥匙 教学实例: 鉴赏诗歌:山园小梅(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师:颔联是最为世人称道的,它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优美的山园小梅图。哪位同学能给大家描绘一下? 生A:几枝遒劲的寒梅横斜在清浅的水面上,黄昏时分,天色渐暗,月亮之下,梅花散发出阵阵浓郁的香气。 师:你的意思是,句中的“暗”是因为时间已到“黄昏”?“黄昏”指傍晚? 生A:是。 师:同学们,理
6、解了这个“暗”字,才能真正理解这一句的妙处。你们同意A同学的看法吗? [沉默] 师:大家知道这是一首七律,按规定,律诗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那么,根据律诗的这一特点,同学们能否理解“暗”和“黄昏”的意思呢? 生B:“水清浅”对“月黄昏”,“清浅”7是形容词,用来形容水的清澈,那么“黄昏”也应该是形容词,用来形容月色朦胧。 师:也就是说,这个“黄昏”实际上相当于“昏黄”,“月黄昏”为梅花提供了一个美妙背景,我想,这样的理解应该是比较准确的。而“暗香”又该如何理解呢? 生C:“暗
7、香”对“疏影”,而“疏”是修饰“影”,作定语的,既然是对偶,“暗”也该修饰“香”……[感到困惑] 师:可是,同学们写作文时,通常都写“浓香”“淡香”“清香”,极少写“暗香”啊,而“明”“暗”又通常都是用来形容光线、色彩的,该是诗人用词不当吧? 生D:老师,这不就是“通感”吗? 师:通感?!请你为我们详细解释解释。 生D:诗人用色彩的明暗来形容嗅觉的香气,“暗香”就是“淡香”“清香”的意思,不过,“暗香”更能写出梅香的若有若无之态。 师:分析得很到位,我还想问:梅香有形态吗? 生E:本来香气是看不见摸不
8、着的,但是,诗人不仅用“暗”来修饰“香”,还用“浮动”来形容它,这就把香气当成看得见摸得着的液体来写了,香气就显得有形态了。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读出梅花的神韵了…… 在鉴赏古诗的语言时,动词、形容词是需要特别关注的。在这首诗中,对“暗”“浮动”等词的理解是赏析7本诗的关键。学生因其知识经验积累的不足,就会使其在面对不同情景时出现理解偏差。既然在关键问题上,学生的理解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