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316730
大小:69.0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11-06
《简论个体心理视域下的高校个性化教育体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简论个体心理视域下的高校个性化教育体系个体心理视域下的高校个性化教育体系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个体心理视域下的高校个性化教育体系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个性化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段、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等。 二是个性化教育的辅导体系设计。为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还需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辅助作用以及教师在课后对学生的指导作用。 三是营造适合个性化教育的环境。开展个性化教育不意味着学生完全“自由化”,因此个性化教育的体系在个体心理视域下的高校个性化教育体系论文资料由{#G摘要:在个体心理视域下,一个人的个性主要体现在动机、能力和性格三个方面。因
2、此,个性化教育体系也应包括三个部分:一是保障学生的基本动机,引导刺激寻求动机、第二性动机;二是评估和培育学生的专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三是塑造和完善学生的自我实现和理性素质等积极性格。 关键词:个性化教育;动机;能力;性格 1002-2589(2013)23-0263-04 个性化教育,也叫个性教育,是与划一教育相对的一个概念,作为一种朴素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活动,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如早在春秋战国时代的孔子已提出要因材施教,但作为一种现代化的高等教育理念和实践则主要开始于西方发达国家。新世纪以来,个性化教育越来越被国内研究者所重视,同时它也成为改革教育的一
3、种呼声,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更新人才培养观念中明确提出“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等要求。 一、个性化教育与个性化教育体系研究概述 (一)个性化教育研究概述 整体来说,国内研究者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探讨个性化教育。 一是探讨个性化教育的内涵。在国内研究者看来,虽然个性化教育有其自身的内涵和特性,但与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存在相通之处,如赵夏青认为开展个性化教育,培养学生的个性,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1]。 二是注重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个性化教育先进经验。由于个性化教育的提出及实践主要在西方发达国家,因此,很多
4、研究者通过文献分析、实地考察等形式,对西方个性化教育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和借鉴。如陆珂珂在比较研究日本和美国的个性化教育之后,所得启迪如下: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由;深化课程综合化改革,重审教材编写;全面推行学分制,广泛开设选修课[2]。 三是探讨个性化教育的目标与作用。国内研究者一般从新的时代需求以及目前教育目前状况两个角度来探讨开展个性化教育的作用。将个性化教育的目标理解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和创造能力[3]。 四是探索个性化教育的教学手段。这些研究者尝试在教学计划、课堂教学等细节处体现因人施教和授人以渔等个性化理念[4]。 五是将个性化教育的思想或理念运用不同的
5、领域与对象。现有对个性化教育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中小学教育和高等教育两个阶段,在高校个性化教育中,也有研究者将之运用于思想政治工作、就业指导工作等领域。 整体来说,国内研究者对个性化教育的研究主要以理论性、细节性的、个别性的探讨为主,而较少系统宏观层面上的研究和探讨。 (二)个性化教育体系研究概述 个性化教育体系,指的是由与开展个性化教育活动相关的若干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模块组成的一个整体。目前,对个性化教育体系的研究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1.个性化教育的起点和目标 为了实现个性化教育的目标——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研究者一般都主张将心理学中的性格测
6、验和智力测验作为了解学生的途径,并借此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5][6]。但在实际中,由于目前高校发展的不均衡性以及整体教育投入的不足,使得大学生在入学之后再制定和选择个性化的发展、培养方案,往往都难以实现。因此,研究者一般将研究重点放在如何制定一种普遍适用的个性化培养体系上。 2.个性化的培养体系 对个性化培养体系的研究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个性化教育的课程方案设计。主要内容包括实施模块化教学、实行完全学分制、推动选修课程的开设、完善现有教学管理手段、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等[5][6][7]。 二是个性化教育的辅导体系设计。为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还需要
7、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辅助作用以及教师在课后对学生的指导作用[5][6]。 三是营造适合个性化教育的环境。开展个性化教育不意味着学生完全“自由化”,因此个性化教育的体系在个体心理视域下的高校个性化教育体系论文资料由.提供,地址.建构中一方面要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转变对学习的态度,另一方面要加强自我规范教育,最终实现个性化培养目标的最终实现[5][6]。 综上所述,现有个性化教育体现研究主要偏重于从高校自身的角度来进行建构,尝试研究设计出一套能够兼顾学生个性的教育体系。显然,这种思路还是难以跳出“以教育者为中心”的教育模式,难以真正调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难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